完Q之路(二):QP Workshop之我見

經歷了六次的QP Workshop,我對於QP Workshop的模式有正面的評價。

我認為QP Workshop的做法,為脫離香港一直以來的填鴨式學習模式,有一定的啟示。由於我未深究香港教育現在的學習模式,所以我不作評論,但回想當日我在小學及中學的學習模式,卻令我感到我當時真是一部考試機器。


事實上,我反對的並非單純是填鴨式的學習模式,而是考試的制度。我不明白,為何要以考試來決定一個人是否習得某種知識。我相信一般人都會在考試前努力準備,期望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他們會努力將課程範圍倒背如流、學習不同的考試技巧、知道回答哪些會有分等等。這一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可是,在這之後,他們的腦內還會留下多少知識?我相信少於十分之一。

這就是我對考試制度的不滿。我認為,學習是長期的了解,而非短期的背誦。

我不留對考試求分數的想法──某程度上我十分贊同,因為只有分數高低才能量化你的學習成果。可是,我卻不敢苟同將學習成果建基於一次性的考試的做法。我相信學習是漸進性的和持續性的,這樣的話為何要將一場數小時的考試來決定一個人的學習成果?若果取得高分,那只是你的技巧比他人好而已。

QP Workshop好的地方在於,他的pass/fail決定你是否能考試。即是說,QP Workshop當中的表現,是決定一個人的學習成果的其中一個原素。我十分認同這個做法。

在我看來,學習並非一個人的事情。缺乏多人討論的學習是沒有效用的學習方法。試想想,讀書會的出現就是讓人有一個分享閱讀感受的平台,當中的參與者能夠從別人的感受中看到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從而擴大自己的眼界,打好自己的知識基礎;學習會也是如此,讓參與者在發表在學習上的難題,並集合大家的想法來解決這個難題。事實上,互相交流就是學習的不二法門。

面對四大module,QP students均會感到吃力。對於一些從事審計的學生更是一個難關,因為他們根本沒時間去溫習。幸運地,QP Workshop讓眾人有時間去花上一整天與同濟進行討論,在導師的指導下理解課程,從而有效地學習不同的會計知識。

可是,我認為QP Workshop的模式可以做得更好。QP Workshop的做法是,要學生在事前準備好相關課程知識,然後在兩次QP Workshop進行中應用那些知識。我認為這樣對事前沒時間準備的學生,或對課程不太理解的學生不太公平,所以QP Workshop的導師也許能在上課期間闡釋一些艱澀的課題,如讓同學們在進行case study前,能對有關概念有大約的理解。我相信這就是其中一個學習的要訣,即導師的教學表現。有好的導師相助,對於學習確實是百利而無一害;而決定成功學習與否,關鍵是你是否能理解正在學習的東西,這將是導師的責任。

另外,時間的緊迫令導師往往未有完全解答題目便開始下一條問題。我認為學習另外一個要訣就是要有feedback。feedback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否充分了解那知識,並協助他們擴闊眼界,嘗試以更多角度觀看問題;不完全的feedback則會令學習的進度受阻。

為了能讓一眾未來會計師充分習得專業會計知識,我認為令QP Workshop有足夠的互相交流、導師協助和feedback是必不可缺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