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成功,所以沒有什麼可以分享。」正當我和上司Roy進餐時,他忽然認真地說。
這顯然是所有中國人在聽到「你能否分享一下你的成功之道?」後的一貫反應:我們總是否認自己的成就。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的成功。儘管人與人之間的成功不能直接比較(如果可以的話,我認為李嘉誠先生是其中一位公認為成功的人),但我們總有達成目標、促成現在的我們的一刻,而那一路上所見所聞所學到的,就是我希望得知的。
「或者,讓我換個說法,我要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接下來,他便以一貫口若懸河的態度回答。我暗忖,幸好我們已吃完午餐,現在正在飯後休息,不然的話,他的口便忙著說話,便不能好好完成這頓飯了。
很難想像,上司Roy能在數十分鐘的短時間內說出大量道理,令我很難即時消化。當下,他以我的最大缺點來展開對話。
他說:「我們做事不能總是直線走,有時要學懂怎樣轉彎,而這就是我正在面對的最大難題,因為在他看來,我不太懂得調整做事方法,只懂得走一條路到達目標,卻未有想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這顯然是眼界的問題。他已有數次的提點,表示我若果不能開展我的眼界,誓必不能改善我這不懂轉彎的缺點。要開展眼界的不二法門,就只有經驗的積累和不停的思考。
「若你做事不懂轉彎,別人就會認為你是固執的人。固執在於,即使別人表示你有錯,你仍然按你的想法做事。不論是一個人認為你做錯,還是十個人認為你做錯,你在他們眼中也會被看成為固執的人。當然,要界定對與錯是十分困難,而要分辨當下的決定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地堅持下去,還是只信自己不信別人的固執,也是十分艱難的。
「可是,要在這社會上生存,我們都要接受這一條法則:『遵從大多數人的決定。』若果大多數人說你的執著是錯的,那你多少也有些問題。重要是你是否能從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去接受大多數人的決定。
「這裡的接受,若說是基於羊群心理,不如是基於底線/價值觀的建立。每個人做事也有底線;每個人做事也需要底線;沒有底線的人做事不會成功,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應做而什麼不應該做。這條底線就是由我們的道德觀念及法律去建立的。例如有人過馬路時不會留意交通燈,有人則會待交通燈轉成綠色時才會過馬路,這顯示出具有不同底線的人總有不同的處事方式。
「儘管有時在趕時間的情況下我也會不理會交通燈,我傾向是那種會待交通燈轉成綠色時才會過馬路的人。這是我訂下的底線。當一群人有著相約的底線,而我們的作法會越過那條底線時,我們應考慮轉彎,而非一股作氣地走直線。記著,重要的是大部分人的觀念,因為一旦別人對你的觀念有所誤差,你便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
「這不是玩笑。要改變別人的想法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社會上在有『第一印象十分重要』這條職場守則。有人說;『第一次見面就是要了解你是哪類人,第二次見面是要確定你是否心中所想的人,第三次見面之後就很難改變一個人在心中的形象。』這個我十分認同,所以在與人相處時,必須留意自己的表現,不然將來要改變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便會十分困難。」
現在,讓我大力拍手,為看到這裡的你鼓掌!你竟然看畢以上的內容!可是,要消化的話可是十分困難的。事實上,我也不能確認這究竟是否他所說的全部意思,但我從他的話中理解到的就是這些內容。
事實上,我無從判斷他的說話是否正確。我可以說的是很多在社會上打滾數十年的人,都會有類似的想法。我唯一能比較的是,上司Roy所說的「遵從大多數人的決定」和叻sir所說的「不要理會別人,別人不做的不代表你不能做」的想法有明顯衝突。這當然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做成的。
一如以往,我不會說哪一個是錯的,而我會似海綿般盡力吸收所有觀念,再創造我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