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最初的思考Learning Pack的內容是否太豐富,以致是否不適合用於準備QP考試,到之後由自私鬼的心態裡發現,原來大部分考生認為考試=學習,這樣的跳躍似乎有點過份。可是,我認為只有將後者的觀點納入設計Learning Pack甚至QP考試的考慮之內,才能好好地思考究竟Learning Pack的內容是否太豐富?
重點就是,HKICPA不僅將QP考試看待成對未來會計師是否取得足夠的會計資格的測試,還將其考試範圍(即Learning Pack)當成學習的平台,結果便出現如此厚重且內容豐富的Learning Pack。
我認為這種想法並非可取。可是,從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我們所要應付的考試的範圍從來都是過往學習的範圍,即若將「=」放在學習的範圍和考試的範圍之間,這並沒有錯。
的確,考試就是用作考驗考生對於學習範圍是否了解的主流媒介,這是不容置疑的。但若果將考試和學習連成一線,便會對考生的個人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遺憾地,這種負面影響已存在於這個社會之中。
不能否認,「考試就是學習之全部。」這種思想對於社會來說已成為主流思想。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考試裡取得高分便是有效率學習的證明。可是,這樣的證明從來都是錯誤的──考試裡取得高分只是掌握考試技巧的證明。考試技巧不外乎學習問題的結構、過往考試的題問模式、重點答法等等,這些卻不是學習的本質。至於甚麼是學習的本質?這裡不花時間討論了。
「考試就是學習之全部。」這種思想的散佈,令考生對於學習的要求下降:只在乎考試成績和合格與否,而不在乎考試之後是否能夠應用到學習的內容。這就是考生看待QP的態度。於是,他們對於Learning Pack的內容有了一個期望:只希望其內容足夠應付考試,其他不會考的內容,不包括在內也罷。
可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也說過,我認為HKICPA設計Learning Pack的目的在於,要幫助未來會計師學習相關的會計知識。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數百頁的Learning Pack只能當作是一個入門的學習材料。真正用來學習的材料,就是所有standards。他們設計Learning Pack,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考生應付QP。
這樣一來,不同的看法出現了矛盾:考生將考試和學習會計看成同一件事,只因受到社會主流思想的薰陶;HKICPA卻希望考生以學習的心態看待Learning Pack,所以將之設計成如此內容豐富。出發點不同,令對生成物(Learning Pack)的期望截然不同,這可怪誰?
這樣,讓我再一次提問:「究竟,問題出現在HKIPCA身上?還是在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