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ursuit of Success(三十四):想太多

某天忽然收到叻sir傳給各同事的email。

那是一封有關他所認識的一位mentee在畢業後在選擇工作上面臨兩難抉擇的email。叻sir把該email轉發給同事們的目的,是希望與我們分享那位mentee所面對的情況。

那是一位哈佛畢業生。不難想像,一位在此高等學府畢業的高材生,在畢業之後立即收到很多金融大行的job offers只是意料中事。在眾多offers中,他屬意其中兩份,卻在萬般思量之後仍未能決定應該接受哪一份聘書。他十分努力地詳細列出每一份的優點和缺點,務求獲得更多的資料,令自己更能作出選擇。可是,事與願違的是,他獲得的資料愈多,他愈難下決定。

最後,他將他所面對的難題告知叻sir,希望得到協助。

「這是叻人的煩惱。」叻sir請了我到他的房間,對我分享那位高材生的事:「一名哈佛出生的人,才能必定十分過人。這些叻人在畢業後必定會有很多選擇。他們感到苦惱是應該的。」之後他再拿自己開玩笑,說自己也是讀些名不經傳的大學,暗示自己沒有他的mentee那樣能幹。

「之後,我以email回覆他說:『你不用想太多。你就是因為想得太多,考慮太多無謂的事,所以到現在也不能下決定。其實前路是如何你仍不知道,但你卻因顧慮太多而議而不決,令自己停滯不前。若然最後因此錯失機會,你將會終生抱撼。』他聽後覺得頗有道理,最後作出了決定。他的遭遇告訴我們,有時我們往往想得太多,白白浪費時間之餘,卻又不能作出決定,最後可能令機會流走。」

聽後,我舉手示意有疑問:「但若果在迷茫的時候不主動獲取更多資料,那亦不可能作出適當的決定吧?我們應如何衡量是否考慮得太多?」

「你應該知道,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任誰也不能知道手上有多少資料才足夠作出決定,也沒有人能夠知道何時作出決定才最合適。我們唯一知道的是,我們無論如何也要作出決定,那樣為何要想那麼多?為何要為還未發生的事如此擔憂?」

事實上,這並不是叻sir個人的見解。同樣收到email的同事Tom在和我討論這位高材生的遭遇的時候,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的而且確,這是正常人在聽完這高材生的遭遇後所有的想法。而我想深究的是,我們要如何去知道自己是否想多了?想得太少,資料不足,那該決定很大機會不會是一個好決定;想多了,猶豫不決,那亦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結果,要作出適當的取決,很多人只能說這只能憑藉個人經驗,而不會一個絕對的方法去解決。或者,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抱著叻sir所說的態度:「我們無論如何也要作出決定,那樣為何要想那麼多?」,並加以絕不後悔的心情做事,期望這樣能減低壞結果對我們的衝擊。

This Post Has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