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Peter在一次迷路中找到靈感,於是決心展開他的中國自駛遊旅程。在一路上,他把一路上的雄偉、壯麗的景色攝入鏡頭之中,將它們變成一張張令看者驚歎的照片。此外,他還拍下掛在每一個在路途上遇到的人的臉上,那如花朵盛放般燦爛的笑容──那是一些真摰動人、絕對沒有任何後期加工、沒有被世俗的功利心污染的露齒笑容。
看到那些風景及在現實社會不再存在的笑容,我們只能以驚歎的聲音回應。
「好了!這些就是我今次的分享。現在到了Q & A Session。各位有何問題即管提出吧!」主持人也加了一口:「請各位盡情提問吧!不用害羞!Peter非常樂意回應各位心中的問題。」
語畢,一段長達數秒的寂靜貫穿整個房間,方才那因無數精彩的照片而發出的驚歎聲不復在──這就是香港人在Q & A Session的一貫態度。
我當然不會讓這個分享會以沉默作結,於是我主動舉手,以不太靈光的英語提問:「您好,我是罔相心。我的問題是,在人生中,我們往往有無數需要選擇的時刻,但並不是每一個時刻都只是二選一;當遇到兩個以上的選擇時,你會如何作出抉擇?」
「非常感謝你的提問,罔相心。」Peter說:「我非常認同你的觀點。事實上,我們往往要在數個選擇中作出抉擇,那是非常痛苦的。儘管如此,我們永遠都要持有一個想法:走你想走的路。這是作出抉擇的不二法門。正如我自己十分喜愛汽車,所以我知道自己並不會放棄在中國駕駛的決定而繼續我的IT事業。同時,要列出事情的正反兩面,並看看最壞的情況是什麼?考慮自己能否承受那最壞的情況,再作決定。記住,只有隨心而行,做自己想做的事,你才能成功。」
我對Peter回應感到滿意。或者,這就是這種問題的唯一答案,但問題是,我們究竟如何得知自己想做什麼?我從不相信有人可以清楚了解一個人,包括當事人本人,更遑論要知道當事人喜愛什麼了。更何況,那些喜愛的事物究竟能否變成終生事業?這也是一個要認真考量的問題。
接下來的情況就如我預想一樣:在座觀眾紛紛舉手發言。這令我感到在我發問前的一刻的寂靜彷彿就是非現實的奇幻異境。這也是香港人的一貫態度──他們往往正在等待著一個Malcolm Gladwell的Tipping Point,用作trigger他們的行動。而我的提問正好令他們越過那一點,結果他們開始按捺不住,紛紛發問。
對於眾人的提問,他友善地一一解答。以下就是他回答的大概內容。
問:「請問你有會否有財政上的困難?」
答:「我自覺非常好運,有一位有身邊不離不棄、財政上的支持十分充足的妻子在我的身邊,陪我走過多個年頭,好讓我能專心把握機會,追逐夢想。」
問:「你如何去捱過人生的低潮?」
答:「我認為在人生低潮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正面積極的態度。那時候,我會嘗試列出一些正面的觀點,並選擇去接受那些觀點,從而減輕人生低潮所帶來的不快。事實上,這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也是選擇的問題。正如一個銅幣有兩面,一件事情也不會只有一面;又正如面對著半杯水,有人看到的是缺失的那一半,有人看到的是卻擁有的那一半。重要的是,我們不要被低潮所打沉,好好把握機會,走出困局。」
問:「你在旅途上遇到什麼困難?你又如何解決那些困難?」
答:「第一個困難就是金錢,但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sponsoeship,令我無需擔心金錢上的不足。第二個困難就是將我的香蕉車運到國內。這花了數個月的時間。第三個困難就是國內炎熱的天氣,令我差點兒吃不消。可是,儘管有以上困難,我那份希望實現夢想的熱情卻依舊在心中不熄止,令我能完成的的旅程。」
很快,Q & A Session便完結了。我對於他的想法深表認同。或者,他的想法與絕大多數書本所說的及成功人士的看法相若,沒有什麼驚為天人的觀點,但正正就是這樣才能說明,持有以上想法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他們接受以上的想法,並且行動,所以成功了。相反,大數人儘管聽過這些看法,卻未有付諸實行,最後把機會放走。
這個有關Peter的香蕉車的故事,或者會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