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事看到我準時下班,便問我是否有約。我點頭,並問他最快到達某地的方法是什麼。他的家在那地附近,所以很快便能指導我應該乘搭什麼交通工具。
接著,他好奇問我約了誰:「為何他也能這樣早下班的?他做什麼的?」
我回應他說:「我是我一位新相識的朋友。其實我也不知他是否需要上班,但他曾說自己不用上班。他是一位CEO。」
同事開玩笑說:「那他不就是一位在家的CEO了嗎?」
其實我當晚約了Alan。誰是Alan?他就是我曾在《傳奇香港仔(一)》、《(二)》、《(三)》及《(四)》裡詳述他在我公司的分享會裡分享自己經驗的一名CEO。
猶記得當天分享會完結後,我和他閒聊幾句,並應承會以email主動聯絡。在幾次email的對話後,我提議出來見一見,於是就有了今次見面的機會了。
我在Mc Cafe裡等了一會後,他便到達。原來他家住在附近。
認同經驗分享
「真難得,你在百忙中抽時間來見我。」我說。
「不,我不忙。事實上,公司裡的主要事務我也放手交給其他同事了。當下我正過著半退休生活。」看著他那略帶稚氣的臉,再聽到他說自己已過著半退休的生活,心中對他的能力更有信心之途,也驚訝他是一名懂得滿足的商人──商界很多CEO,但他們到老依然努力工作,部分人為的只是金錢。在這個商業世界裡,要遇上深明滿足這道理的人可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說的滿足只是金錢上的滿足。他對於知識上的飢渴可在言語間窺見得到。「可是,我經常約見不同人士,並從中學習。」他說:「我深信對話是一個有用的學習媒介,因為雙方在分享自己的經歷時,也得到別人的分享。
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人裡想做的事很多,但真正做得到的卻不多,加上環境的限制,與及運氣等因素,令我們的經歷有限。對話的好處就在於,我們不用親身經歷,便可以獲得別人的經驗。當然,學習最好還是親身經歷的為好,但藉著傾聽別人的分享,我們得知別人所遇到的,與及他當時的解決方法。接著,我們可以針對那件事進行討論,看看會否有改進的空間。」
我十分認同他的說話。我曾在某本書中學到閱讀的珍貴,因為我們只需付出數十元,便能得到作者用上幾年或幾十年時間所累積的經驗!這和Alan所說的經驗分享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以一對一的方法互相分享經驗,我也組織了不同的研討會及學生會,與一眾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那些出席者都是公司的老闆,或某科的學生,他們互相分享經驗之餘,老闆們更會offer一些工作給有志創業的學生。這種互惠互利的關係,令那些研討會及學生會十分受歡迎。」
我想,這和一般MBA的哈佛案例研究有何分別?除了分享個案的公司不是大公司之外,根本沒有分別!而且優勝的地方在於,這些經驗的分享者正正就是遇上問題的當事人。他們更能鉅細無遺地說出那些經驗!
之後,Alan問了我很多關於會計的事。他從我的說話裡也認識到很多會計師及核數師的辛苦。我開玩笑說他讀PHD的時候還不是同樣辛苦!他回應說那是他喜愛的工作,他樂於面對。老實說,又會有多少人樂於面對會計、核數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