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深思著上流CEO的說話。
我明白「世上沒有無私奉獻」這道理:我試想,自己是否曾經做過一件無私的事?即使是最不計較利益的事情,我也有我的目的──令自己好過一些。這樣的話,我的一生也不曾有過無私奉獻的舉動!
我想起美國電視劇《Friends》的其中一集,說Joey及Phoebe為了「所有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這課題進行討論。Phoebe相信selfless good deed這回事,並認為這個世界必定會有人做事是沒有目的的;相反,Joey認為每個人做每一件事都有其背後目的。Phoebe不相信,便努力使自己沒有目的地做事,希望證明selfless good deed是真正存在的。過程中笑料百出,但最後Phoebe也做不到selfless good deed。
這不是什麼令人激動的事──即使這世上沒有selfless good deed這回事,我也不覺難過,因為我知道每個人也有無限的欲望。渴望實現自己的欲望是人之常情,沒有什麼大不了。可是,我顯然將這一點看得太小了──我未有想過以別人的所求為出發點,去得到自己所需。一直以來,我只想著主動,認為只要自己肯向前踏出一步,主動接觸別人,向別人學習,別人一定會和我分享他的想法。現在,我明白到主動並不只是有關主動向別人請教,還是有關主動向別人分享自己。
只有分享自己,引起別人的興趣,別人才會有動機去分享他們的經歷。世界就是這樣看似簡單,實際困難的一回事。困難的是,如何令別人對自己有興趣?難道我不管分享什麼,別人也會有樂意傾聽嗎?正如寫blog一樣,我寫了差不多半年,可是這blog的人流不太多。這當然是因為我的宣傳不足,但同樣也是因為我所分享的不是別人願意知道的。不是嗎?這個世上有「word of mouth」這回事。只要是好的東西,有口碑,便會一傳十、十傳百。這正好證明別人願意知道那些好東西。
「現在你知道你要怎樣做嗎?」上流CEO問:「你要做的就是要成為別人願意主動找你的人──一個能給予別人想要東西的人。這樣的話,你要成為一位特別的人,一位專家,一位領導。你要讓人一提起你的名字,便會想起某些事情。例如,你說你起愛跑馬拉松,那別人是否知道你這興趣?你會否是這範疇的專家?你能否使人主動向你請教?
「你可以用facebook來開event,邀請別人來你所搞的活動,讓別人知道你所擅長的,對你有興趣。你必須以別人想做什麼來思考事情,正如我當初想以whatsapp和sms和你對話,你卻說用電郵較好,這就是話不投機的好例子!當然你有你的原因,但我想說的是,你要讓別人得到他們想得到的,你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
「由今天開始,為自己定下一些目標,並且努力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你將會學到很多東西,並且讓自己成為那範疇的專家。」
最後,他留了一句:「想想下次有什麼能喚起我的興趣,再找我吧!」
「放心好了!我會不斷找不同的成功人士說話,並且收集他們成功的例子。我將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分享。」
他微笑道:「不要是純理論的分享便成。活生生的經歷分享才有趣味。」
經此一彼,我深明分享的重點──分享是一條雙程路,只有互相分享,才能實現真正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