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題的語氣很不好,是嗎?事實上,這是上流CEO對我電郵的回覆。
話說當初他獲邀到我們公司的讀書會(請看《下流打工仔的上流之道(一)》及《(二)》)分享了他的想法後,他給予在場人士他的聯絡方法。事後我立即以電郵和他保持聯絡。在幾次電郵的對話後,我鼓起勇氣和他相約見面,他便提議以whatsapp再細談一下時間及地點。
我本身沒有申請數據服務,平時都是用公司的free wifi進行手機上網,而且家裡也沒有wifi router,所以當我知道上流CEO想用whatsapp聯絡時,我便反建議不如繼續用電郵聯絡。但是,我忽略了他真正的需求:他想我們有進一步的聯絡,所以希望我提供電話號碼,那樣便能以sms或whatsapp進行進一步的對話。聰明如你當然知道,我並未有提供電話號碼,結果換來他的不滿。
我即時用上百字來回覆,說明我的原因及表明我的歉意(內容不詳說了),並給予自己的電話號碼。最後,他與我相約當天下午在他家樓下的茶餐廳見面。
一見面,便看到他正在用膳。他請我坐下,並叫我叫一杯飲品,說:「茶餐廳打開門做生意,你只坐不吃不喝不太好吧?」當下,我感到他是一個十分懂得體諒做人的人:又有多少人會理會茶餐廳是否打開門做生意?又有多少人會因此而落單喝茶?
不消數分鐘,他完成了他的午餐,而我的凍奶茶也來了,我們對話便開始了。
「怎樣?我的回覆語氣很不好吧?事實上,我也感到十分抱歉,可是自己當天的心情不太好,加上你又忽略了我的真正想法,結果我以這樣的一個電郵回覆你了。」我想不到上流CEO會主動道歉。我即時表示那是我自己的錯,他這樣回覆是正常的反應。
「那麼,」上流CEO喝了一口凍檸茶,說:「你能簡單介紹一下你自己嗎?」我用了數句簡單介絡一下自己,但他看來不太滿意我的自我介紹,因為過於簡單。他不斷問一些follow-up的問題,而我也大方地回答他的問題。最後,他問及我所曾邀請過吃飯的成功人士的態度如何:「他們是否總是很友善的回應你的問題?他們沒有為難你,也沒有說出的不好的地方,是嗎?」
我點頭。他進而開始了他的「上流教育」:「我經常說,世上只有家人會無條件幫你。其他人總是有目的地幫你。這番話我在我的書中曾經說過,而我每次和讀者見面時也說以此警醒他們。我並不是悲觀主義──我這樣說是反映現實。
「事實上,這個世界沒有無私奉獻這回事。大部分人做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我不是說他們的目的是錢。舉例說,你做義工幫助別人,為的只是令自己好過一點,這就是你的非金錢目的。又例如,你今天相約我在此談話,目的就是從我身上學習。
「當你明白這個道理後,你便知道我那電郵的回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你發電郵給我,目的就是希望約我出來向我學習;我回覆你的電郵,目的就是希望得到你的電話,和你有更進一步的聯絡。可是,你顯然未有想到我所希望要的,而只想到你想給予的。記著,it’s never what you give, but what others want!我們要考慮的是別人想要的。只有這樣,別人才會和你保持聯系。
「就像剛才,我問你一些私人問題。那是我有興趣的東西。你要知道我對什麼有興趣,並盡量給予我所希望得到的,我才會與你分享自己的想法。這也是所謂的『溝通是雙向的』。記著,不要單方面去要求別人為你提供什麼,而先要主動向別人分享什麼。這就是我在這兩年學到的東西。
「我開始寫作已有兩年。在兩年前,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並未想過會有人找我進行分享什麼的。兩年後的今天,我經常出席分享會,而且每星期也會和讀者吃飯談天。他們找我是因為覺得我言之有物,能夠給予他們想要的東西。我答應他們的邀請,是因為他們能給予我想要的東西。舉例說,有位讀者說他升職了,想找我吃飯。這喚起了我的興趣,於是答應相見。又有一讀者,他表示相見不為什麼,只想閒聊,我便想,為何我要和他相見?他壓根兒提不起我見他的興趣。
「罔相心,你要記住,若果你要成為一位別人對你有興趣,願意主動找你的人,你必須要令自己變得特別,使別人希望從你身上得到什麼。你現在想想看,你有什麼能使我下次還會記得你這個人?還會願意花時間和你說話?」
聽到上流CEO這番說話,我即時陷入沉思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