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PIP不是指由詹瑞文和甄詠蓓所創立的PIP文化產業,也不是指PIP健康磁氣頸環(不知是什麼的話,便去google一下吧!),而是指Performacne Improvement Plan。
數天前,Scott Adams所畫的小漫畫Dilbert裡出現了這一個簡稱。漫畫中,The Boss找Ted對話,說公司現在為他安排一個Performacne Improvement Plan。The Boss自己也說:「It’s not as good as it sounds.」
究竟什麼是Performacne Improvement Plan?知道這是什麼的人會覺得它是惡魔,不知道的人應該會被Improvement這個字吸引,估計這和什麼self-improvement programme相似吧!
事實上,大多數大型企業都會有PIP。表現不佳的員工通常會接觸到PIP(一般是為期三個月的計劃)。他們收到PIP的安排之後,就會接受公司安排的人員為他進行評估、訂下目標及改善計劃,以協助員工的表現重上軌道。
可是,大部分人對PIP的感覺就是:公司安排一位員工接近表現不理想的員工,搜集證據,最後把他辭退。聽說,在本港很多銀行裡,很多銷售表現不現想的人,往往會被安排參加PIP,並在PIP完結之後,給他們品嚐一道「豉椒炒魷」。這只是道聽途說,真假不得而知,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不是嗎?
為了深入了解PIP,我專登找了我公司人士部的director問了一問,才知我們公司一直也有PIP。當然,那不是叫PIP,但叫什麼我也忘記了。那計劃是專為全公司表現最不濟的5%員工「開刀」。
的確,這是一個公司為了生存而應該要做的事情。美國著名的公司顧問及多本暢銷書作者Jim Collins有句名言:「talent management is all about “getting the right people on the bus, the wrong people off the bus, and the 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seats”.」即是說,公司要的不是沒用的人,而是要能幫助公司的人。
別人對PIP如臨大敵,我卻對它沒有感覺。雖然我不是表現十分理想的人,但我卻認為不必擔心會被安排參加PIP。正如你不會時刻擔心自己被公司辭退吧?這是多餘的擔心──與其這樣擔心,不如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令自己進步,變成年底加薪的、人人羨慕的理想員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