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機械式地起床、上班、工作、下班、睡覺、第二天起床…這並不是香港人的專利,而是全世界大部分打工仔的生活寫照。機械式地工作的人,有時總不可避免地羨慕沒有工作的人,因為他們能終日在家中休息。(但他們只要想深一層,便會發現其實他們不會憧憬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
讓我們看看最近本港的失業率吧!Yahoo!新聞說,本港七月至九月的失業率由六月至八月的3.2%上升至3.3%;就業不足率則由1.7%下跌至1.6%。與六月至八月比較,失業率上升主要見於保險業、製造業和零售業。就業不足率方面,下跌主要見於建造業和餐飲服務活動業。
相比之下,美國的最新就業數據顯示,當地9月份的失業率為7.8%,比8月份的8.1%下降了0.3個百分點。同時,美國9月份新增就業位置11.4萬個。
香港的情況看來比美國更好。當然,不同地方的就業率,考慮的因素有機會不同。在閱讀有關美國就業和失業率的新聞及文章時,偶然發現了「jobless recovery」這一個詞語。
「jobless recovery」即是無就業復甦,是指即使經濟數據顯著改善,但失業率仍然高企。這是近幾年美國出現的情況。
Dr. Nir Jaimovich是Duke University的Associate Professor。他和拍檔Dr. Siu指出,「jobless recovery」的情況在中產階級尤其嚴重。由於科技日漸進步,很多白領的工作也能以電腦取而代之,剩下需要人手做的只是最高層的白領工作,或是需要經驗及專業知識的工作,例如電腦程式設計、複雜的金融買賣等,以及最低下的工作,例如清潔街道、在廚房切菜等。
我十分認同Dr. Nir Jaimovich的看法。我認為我現在做的工作,全都可以用電腦取代,只要我公司成功引入一個完善的ERP系統及作出適當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當然,這是用金錢和時間的付出而換來的,而且失敗的風險很大。可是,難保有朝一日,會計師這類工作將會成為絕響。我相信,那時各大公司便只會有會計報告分析師了。
香港看來沒有「jobless recovery」的情況。我的朋友最近不停轉工。我對於他為何這麼快便找到新工作感到驚訝。雖然他的口才確實會為他在interview的表現加分,但他能在年底這些一般來說很難轉工的時候成功轉工,的確是十分了不起。
他做什麼的?對不起,私人問題,不便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