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樂觀是沒有罪的,但會因而看不了/忽略了一些潛在的壞結果。
早前美國曾被「Frankenstorm」Sandy 吹襲,為美國人帶來巨大的損害(但對奧巴馬來說這是否得益?),不但中斷了紐約市這個全球金融中心的交易活動,還癱瘓了當地的公共運輸以及電力系統,令民眾被迫撤離家園。
可是,有人卻說這是一個機遇,因為當風暴過後,大量資金便會流入重建家園及公共設施的花費之中。之後,重建家園及公共設施的舉動將會帶動消費,令經濟好起來。
U.S. Global Investors的CEO Frank Holmes說:「America is great at rebounding and it will reinvigorate the economy. When you have committed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by governments, you get this automatic multiplying effect … every dollar is worth $4 to $6, so I think the positive part is going into 2013.」
這是真的嗎?為何他的言論看似多麼的完美?我相信他的說話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這正是multiplying effect的結果。根據Wikipedia:
「乘數效應(multiplying effect)是(與凱恩斯經濟學相聯繫的)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當一件事情發生時,而去觸發事情的原因擴大時,其事情所得之結果也會因而以更大的輻度擴大。例如當市場好景時,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
可是,未知Frank Holmes是否忽略了multiplying effect的負面影響,還是他有充份理由去相信multiplying effect的正面影響將會超過其負面影響?
舉例說,在風暴之後的重建開支,便取代了原來用來消費的支出,令經濟有所捐失。另外,原來在災區居住的人是否會繼續居住在當地?當地在重建之後能否吸引更多人到來消費?重建開支的運用是否能出現正面的multiplying effect?倒頭來是否只能重建損壞了的東西,而不能創造財富?
我不認同《The Secret》一書的信念,說思想能改變一必,但我相信一個思想的樂觀與否會為我們一生帶來不同的影響。可是,即使樂觀,也必須要考慮一下最壞的結果對我們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能完美地樂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