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心書庫(十):《余就風企業隨筆》

我十分喜愛看專欄文章。

我認為要寫得一篇好的專欄文章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專欄的空間有限,令專欄文章的字數被局限在某範圍內。要知道某些題材可能十分困難,要用上數千字加上例子去說明;某些題材卻十分簡單,往往只需寥寥數字便能清楚說明,專欄作家要以不多不少的文字來寫文,實在是考驗其寫作功力之舉。

另外,受歡迎的專欄見報率往往十分高,即使一星期寫足七天也並不奇怪,這樣對專欄作家所帶來的壓力十分巨大──他每一天都要有適合的題材寫成專欄文章。這對一位全職專欄作家看似沒什壓力,但又有多少專欄作家是全職寫專欄?很多受歡迎的作家都是因為他的能力在其工作範疇裡獲得其他人的肯定,他才能寫文分享心得,並吸引寫者追看。他們往往視專欄寫作為副業,所以當這份副業每一天也佔用了他一點時間,他感到壓力是無可厚非的。

以上兩點都是小弟認為專欄作家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但蔡東豪卻成功克服了。

若果你有留意蔡東豪這個人,你會發現他其實有很多身份,分別是:蔡東豪本人、余就風、原復生及孔少林。我不知道他為何用不同的身份來寫專欄,但是他的文章總會有攝人的魔力,使讀者不能自拔地愛上他的文章。這次,使我不能自拔地追看的文章就是多年前蔡東豪以「余就風」的身份寫的專欄的文章結集:《余就風企業隨筆》。

《余就風企業隨筆》系列有三本書,分別是《計錯數》、《發爛渣》及《十兄弟》。這三本書的文章均結集了他在商台工作期間,以筆名「余就風」在《信報》企管版寫專欄「思凡」的文章。這些文章的題材主要環繞企管課題。

書中每一篇文章字數全都在五百字以內,看一篇所花的時間不需五分鐘;每篇文章的最後都有列出該文章在專欄所刊登日期,使我知道原來他差不多每一天也在這專欄發文。換句話說,蔡東豪成功地管理好壓力(在商台工作同時寫專欄),並以每天固定的字數去寫出吸引讀者的文章(不吸引讀者的話其專欄怎能在每天的《信報》裡佔一個空間?)。

重點是,他的文章題材十分吸引,而且每一篇文章的主題也十分清晰明確易明,令讀者看得輕鬆,同時也從不同例子中學習到大公司CEO的企業管理技巧。

例如他在《計錯數》中的文章《不敗之地》裡,以甲骨文公司的CEO Larry Ellison作主題,寫他在當時帶領公司進行一次收購行動,轟動整個科技界。他用寥寥數字一矢中的地分析Larry Ellison的收購目的及背後想法:若然收購成功,甲骨文公司的生意便能壯大;若然失敗,也能在行業間引起混亂,打擊對手生意。這令讀者對於公司收購的目的有一點基本了解。

又例如他在《發爛渣》的文章《隱形蜜蜂》裡,向廣大讀者分享了兩招他認為有高度成本效益的市場營銷技巧,分別是「隱形營銷」(stealth marketing)和「嗡嗡聲營銷」(buzz marketing)。前者以消費者的身份行動,以收宣傳之效,例如在書局裡高聲向職員查詢《發爛渣》放在哪裡,並在閱讀時露出滿意的表情。後者則以大量消費者的word of mouth作宣傳辦法,即現在facebook中經常share文章的舉動。這篇文章令讀者對於當時最新的市場營銷技巧有一個概括的認識。

我個人對蔡東豪的文章已喜愛得不能自拔。我將會花時間看盡他的作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