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到沙田新城市廣場吃晚飯時,行經G2000,看到門外有一張很大的紙牌,寫著「up to 50% off」。那一刻,我的腦海中閃過兩個想法。
第一個想法是,G2000真慘,因為由本來的當眼鋪位,搬到人流不太多的地方,結果要用一張超大型紙牌來吸引廣場內的人的眼球,讓人們知道他們正在減價。
第二個想法是,近年很多服飾零售商都以打折的方法吸引客人,例如Uniqlo無時無刻都為不同種類的服裝打折,而H&M、IT、Zara、Giordano等的打折日子也比以前為多,究竟是否市場的競爭變得如此激烈?還是市道不太好,要經常打折才能吸引客人光顧?還是有其他的考慮?我想在現時港幣貶值如此嚴重的時代,打折吸引客人便是服飾零售商最有效的手段吧?
打折是否一件好事?只要所帶來的revenue比產品的cost更大便行了,可是很多時打折的結果就是擴大市場份額,但所帶來revenue並不能超過cost,最終net profit下降了。這是商家希望做到的嗎?就像幾個月前,中國電訊商中國聯通的公布首三季業績顯示其ARPU(ARPU是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是用來看電訊商是否賺錢的其中一個工具。若果公司的Revenue上升,但ARPU下跌,即用戶的平均貢獻下跌,這對於電訊商來說不是一個好訊號。)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手機補貼增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補貼和打折其實是異曲同工,效果相似,用得不好便會令公司陷入蝕錢的丟險當中。
說到打折,不得不提以往的固網電訊行業。那時因為HKBN大打減價戰,令行業的其他公司不得不以低價吸引客人購買上網服務,令香港的上網費用相比其世界其他地方更便宜。這對用戶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對上網服務供應商便不好了,因為利潤十分小呢!那時的HKBN面對著強大的PCCW,只好以擴大市場分額的手段來應對,結果為市場掀起連翻巨浪呢!
直至今年,HKBN被CTI賣走,更被全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的CVC收購。作為私募基金,賺錢當然是首要目標,所以自此之後,HKBN的策略由以往的大打減價戰,變成現在的加價戰。這當然是苦了我們這些貧苦大眾,但在商言商,公司提供服務,以賺取金錢,不是天經地義的嗎?只望錢付了,公司必須提供相應的服務質素,這才算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