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終於踏出了第一步,嘗試看一份分析報告。這份分析報告是由一大型銀行所發出的,針對某大公司的報告,其撰寫時間已是半年前。當時,我透過電郵收到這份報告,卻未有閱讀。半年後的今天,我機緣巧合下再次打開它。讓我們來看看一份分析報告究竟是怎樣的。
首先,我不知道這是否一份合格的分析報告,但我知道它不是一份詳細的報告。它只有9頁紙,看來是一份每天也會寄給投資者的簡短分析報告。我想這應該是那大型銀行的分析員在看過某行業當日新聞後對相關公司所作出的投資見解吧!我想只有某些投資者才能收到。
報告的第一頁便有分析員的分析重點以及某些重點數據。以我現在的能力,實在不能看出個什麼來頭──希望半年後的我有能力吧!在重點過後,分析員便開始分析當前的市場形勢和對象公司的財務資料分析。這裡有很多曾經讀過但沒有自信能好好應用的名詞,如dividend yield、EV、EV/EBITDA mutiple等。
之後的一頁便是清一色的財務資料。有P&L summary、cash flow summary、Balance Sheet summary,與及一些ratio,例如一些在大學時期經常接觸的ratio如ROE、ROA、EPS、EBITDA等,與及從未見過的ratio如EBITDA/net intrerest、net debt/EBITDA、CF from operation/net debt、DPS、EV/sales、EV/IC等等。事實上,這些未曾見過的ratio也是由一些已知的現有ratio再組合而成,所以它們其實是似曾相識的。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必定有很多不同種類的ratio,重點是能否為投資者帶來有用的投資資訊。
接著,分析員便交代他是否有改變預期數據。的確,財務報告是過時的資料,只能反映某公司以前的表現,所以對將來的表現只能作參考。分析報告的重點在於分析員能否用較為準確的預期數據,為投資者提供意見。當然,隨著市場不停轉變,分析報告裡所使用的預期數據每天也不同也是可想而知的。在這份報告裡,分析員便交代他的預期revenue、EBITDA、OP和Net Income和之前有所不同。
之後,分析員便交代他對公司的估值及相關風險。例如,報告指出他們用sum of the part valuation來為該公司估值,並列出一大堆數據及圖表。同樣地,我也未能清楚了解數據的意思,看來我必須好好浸淫一下才行。
之後就是disclosure部分。首先,分析員的姓名會出現在這裡。接著報告便列出分析的基礎,例如該分析員寫該報告的目的是提供長期投資的分析。而該股票評級將根據潛在回報(potential return)(目前的價格與目標價的相差百分比)和所需回報(required return)決定。例如在未來十二個月裡,分析員預期潛在回報較所需回報高多於5%的話,他便會將股票評為「增持」(Overweight)。
最後就是Disclaimer。Disclaimer部分列出一些聲明,就像信用卡條款一樣,十分長「細」──每句句子也十分長,每個字也十分細。我認為,這個部分的重點在於discourage投資者去看,卻在出事之後便說自己已在disclaimer裡交待一切,只是當初投資者不看而已。試想想,專業投資者往往就是「時間就是金錢」,哪有時間去看?當然,我想他們應該會知道那裡寫了什麼。
網主認為何謂一隻好股票? 基金或是股票是好投資?
感謝你的回應.
我認為如果可以的話,每個人也想付出最少努力去獲得最大回報,但現實環境變化太大,根本不能只依
靠某幾個重點來作出投資決定,不然該決定必然有錯.
我同意現在的資訊確實泛濫,所以我們更要多看多學習,以期建立足夠經驗來協助我們選擇資訊.
現在的資訊泛濫, 投資者有太多資料, 結果, 研究很多財務資料才投資, 但其實回歸最初, 是否只看重幾點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