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請食TEA呢?」這句說話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我的同事不時問我這條問題。
「請食TEA」並不是一件即慶的事,除非我是有錢人,但我自問並只是一名低薪輕熟男,所以很多時都不會主動「請食TEA」。同事如此問我是因為我們team有一條不明文規定,當考公開試合格後便要「請食TEA」慶祝。答案顯然易見,我剛考完QP。
考QP說難不難說易不易,主要靠兩點:你的底子好不好,和你懂不懂解題。底子的意思是,你要對那份module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不是說你只要看一遍手上的learning pack便成,你還要知道每一課的主題是什麼,並且將每一課學到的知識互相串連起來。這聽起來十分困難吧?的確,要做得好更加困難。
舉例說,Module C第十三章是關於specific ausit procedure,當中有不同assertion的audit procedure例子。如果我想知道inventory的valuation assertion的audit procedure,我是否只集中在這一章?事實上,inventory的valuation assertion還有機會是關於accounting estimate,即是第十五章,因為根據HKAS 2,inventory的valuation是要選「the lower of cost or net realizable value(NRV)」,而這NRV便是accounting estimate,所以在audit inventory的valuation assertion時便要小心了。
至於解題,便是要明白問題在問什麼?若果你有興趣翻看每一年閱卷員的評語,你便會發現,他們除了指出考生時間管理不好及經常抄learning pack外,他們還會指說考生不懂解題。的確,如果考生把問題理解錯的話,他們必定會答錯問題。
最近期的一個例子便是June 2012年的Q2a:「Assuming you are ABC & Co., in response to the accident in the Gulf of Sankala, identify three risks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s of Super Energy’s financial statement as at 31 December 2011。」很多考生解錯題目,看到「risks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便以為是在問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at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的東西,但事實上它是問assertion level的事!的確,問題並沒有白紙黑字寫明是問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的東西,所以只能說HKICPA太陰險了!
解題是一門十分深奧的學問,因為出卷的為了考驗考生的理解能力,便無所不用其極地所盡各種方法,務求令問題問得不是那麼直接易明。作為考生,我們必需要知道每條問題的關鍵字是什麼意思,例如有些關於問題用了「Comment and Explain」,你便知道除了要解釋答案,還要有conclusion;又例如,若果問題只說「list」,那很多時考生只需例出答案便成,不用解釋。
要建立自己的底子,以及訓練自己的解題能力,做past paper是最主要的途徑。當然,我並不是說、也沒有足夠理由指出,HKICPA會「翻炒」以前的問題,但試著從以前的試題中學習的確會令你更明白有關的module的問題主要關於什麼。
例如,有些問題必定會問,如有關ethic的問題。Module C的ethic問題大致相同,都是有關independence及5 threats的問題,要步驟就是先指出issue,再指出threats,最後提出safeguards。當你能把這技巧運用自如後,你只需多做相關的問題便成。
最後,我決定由今天開始每天儲$1,直到二月底時,我想儲起來的錢應該夠請teammate食te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