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performance does not mean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provided in the next role up is guaranteed. Confusing performance and potential can have a damaging effect on a company.”
這句說話是Stuart Hedley、SHL HK的Managing Director在一個有關HR的forum所說的。我個人十分認同這句說話,但又有多少僱主會有這樣的看法?
半年前,當阿坦(希望各位還記得,他是我公司最新請來的一位graduate trainee)來到我公司時,我曾經和我的會計師朋友討論他被聘用的原因。我說叻sir十分欣賞他在學時獨自走到貧窮國家做義工,所以在他畢業時,他就取得我公司的offer。
我朋友說叻sir之所以聘用他,是因為他有潛質。在叻sir眼中,阿坦就是一個有冒險精神、充滿自信的大學畢業生。就是因為那份冒險精神和自信,令他勇敢地到遠方做義工,努力幫助有需要的人。叻sir認為具有這份精神的人,將來必定能創出一番事業,所以他給阿坦一個機會。
我的朋友續說,他作為某公司的CFO,當他需要請人時,他也不只看對方的工作能力,而是會看對方的潛質。潛質與性格有關,性格引導人參與不同事務,而CV就將那些事務呈現在僱主的眼裡。所以,在大學時參與多些活動,並不是浪費時間。
可是,也有很多僱主是重視表現。儘管他們會看面試者是否曾經參與過一些特別活動,但他們最重視的就只有學業和語文能力,因為這些都是與工作相關:成績好的人,工作表現(應該)不會太差吧!而語文能力高的人,更能幫助公司處理外國事務呢!
的確,這是可以理解的,又有誰不希望新聘的人能盡快有好表現?但正如Stuart Hedley所說,公作表現和潛質不可同日而語: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會有潛質(可能只是一位稱職的下屬而已);相反,當下在工作沒甚表現的人,卻不一定不能上位的(就像很多中學時期讀不成書的朋友,現在事業上的發展可能比大學畢業的還要好!)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職位錯配:例如有部分讀會計的,他們打算向會計發展,但他們其實是口才了得,或者懂得溝通之道,他們在會計的發展可能不太好,但若果他們選擇從事sales或HR,他們可能會一躍成director級別呢!作為當事人的僱員當然要負上這種錯配的責任,但作為一位稱職的僱員,他也應該把適合的人放在適當的崗位,以期令員工獲得最大發揮。
在此,我對被上司看看到潛質、並加以重用的人感到高與,但對仍未被重視的、卻有著某些潛質的人送上祝福:你不讓上司看你的潛質的話,他或許一窮盡一生也注意不到,所以要努力堅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