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女‧相心(四十三):後蘋果時代
曾幾何時,每當我打開報紙,我總會看到一些有關iPhone的新聞,例如:「某某青年被人從後襲撃,其iPhone被搶去。」、「某某在地鐵車廂內被人搶去iPhone,並迅速失去影縱。」等。那時十個人有十個也有iPhone,其氣勢可說是一時無兩。
現在,同樣的新聞也時有出現,但對像已由iPhone變成Samsung Galaxy S3,或者Samsung Galaxy Note 2了。
的確,iPhone的熱潮已有退卻的跡像,儘管它仍在香港不同地方開蘋果專門店。我留意到,並不是每一間蘋果專門店也是人頭湧湧的,所以開蘋果專門店的原因是否只想賺錢?還是說和一些國際名牌在港開設旗艦店一樣,只作宣傳之用?
不管如何,事實是現在每十個人,有差不多六個人用Samsung的手機。這個事實是否正留映出,「後蘋果時代」已經來臨?
為什麼iPhone會有沒落的跡象?事實上,我對於當初它的成功感到十分不可思議,因為他並不便宜,但出名不肯花費的香港人(至少我所識的人都不愛花費)都會願意一擲千金,買這一部小型電腦回家。的確,它是值這個價錢的,因為無論是外型或功能,它都是比預期更好。(本人不是iPhone用家,但我也喜愛他的簡約設計及流暢度)所以它的成功是必然的。
這可以說是Steve Jobs的功勞,也可以說是其他手機太差勁。可是,事實是,隨著Steve Jobs的離開,iPhone看來沒有突破?曾幾何時,iPhone是一部每年出一部,而且每次也讓人有驚喜,但現在,有傳蘋果將在2013年推出3部手機。這與當年的高檔、自負的形象不符。
這樣做的原因不外乎對手的攻勢太強勁。別人Samsung一年內推出的手機不下十部,因為它的對象有高、中、低消費者,可是蘋果給人的形象是高級的、是不會輕言讓步的,但它也竟打破了一年一機的慣例?這還不是因為深感自己形勢惡劣而做的反應?可是.這卻會摧毀他粉絲對他的形象啊!
我想,一年一機的慣例其實是因為當時Steve Jobs為自己訂下的一個目標:要用一年時間來設計出令自己滿意的完美產品。的確,幾年前他做到了,而且產品極受歡迎,但現在他仙遊了,繼任者未有繼承他對完美的追求,而只是以一般生意人的角度做事,看到銷情不理想便多推出更多種類。這不是不正確,但卻令蘋果不再是蘋果了。
蘋果由本來的時代先峰者,變成現在的跟從者。其中一個原因可以是因為手機已經進化到一個樽頸位了,所以我們需要另一位Steve Jobs來突破。在這之前,蘋果應該將目標放在其他產品之上,例如電視,並且繼續Steve Jobs一貫追求完美的信念,它才能在這「後蘋果時代」之後,為我們帶來「新蘋果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