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女.相心(五十六):謀殺案的反思

在過去的星期日,我一口氣看完了兩套電影,分別是《Red》和《Kick-Ass》。兩者的共通點都是動作暴力片──片中主角大走暴力英雄形象,以刀槍懲罰壞人,結果刀劍無眼,子彈橫飛,這一刻壞人中槍倒地,那一刻壞人手腳被砍飛,為觀眾帶來極為誇張的感觀刺激和短暫的快感(英雄把壞人打倒怎會沒有快感?)。

如果我不是在今天看完這兩套戲,如果最近幾天不是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令人傷感的殘忍謀殺案,我應該不會有當下的感慨──感慨世界上某些人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混淆,並把現實世界的人命看成無物,手起刀落便將無價的生命從別人的身上奪走了。

幾天前,身處大角咀的「魔子」被警方拘捕,涉嫌將父母殺害並肢解,而原因很大可能是涉及金錢、欠債或物業業權糾紛。正當這轟動全城的逆子弒雙親肢解案有最新進展,忽然又出現另一宗逆子謀殺父母案!身住元朗的「翻版魔子」和朋友聯手殺害「魔子」父母,令全港市民再次陷入謀殺案的陰霾之中。

儘管沒有窮兇極惡的殺人狂仍然在逃,香港市民必然對這兩宗謀殺案感到噁心──又有誰能想像得到,兩位由父母努力養大成人的人,最後竟然以這種非人道的方式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有說殺人的理由可能有關金錢、疾病或相處之道,但在我心中卻出現一個疑問:究竟這些殺人狂是否由充斥著這個世界的暴力裡培育出來?

什麼是斥著這個世界的虛擬暴力?比方說,《Kick-Ass》中主角以暴力對抗壞人;《新鐵金剛》裡007對恐佈分子的追殺;日本漫畫諸如《One Piece》、《Bleach》和《Naruto》對壞蛋的零容忍,這些對部分藝術愛好者來說的所謂暴力美學,究竟會否令某些人產生「對討厭的事訴諸暴力」這種思想?

即是說,如果沒有那些充滿暴力的產品,我們的世界會否變得更好?這幾天的兩宗殺人案會否因而不會發生?

我認為將所有責任都推到這些創作之上並不正確,因為若然如此,我們每一個曾經接觸過這些創作的人都會有暴走的機會?事實上,我相信世界上大部分人不會對別人使用暴力,儘管他們可能很欣賞電影、電視和漫畫裡的暴力情節。

我認為人的思想並非只會受到單一事物所影響,例如一個人不會只因為經常看愛情劇集而對愛情顯得十分執著,一個人也不會因為喜歡看暴力漫畫中好人懲罰壞人而真的去找壞人晦氣,他們的行為更是因為受到其他因素所影響,例如前者可能受到家庭朋友對愛的積極看法所影響,而後者可能因為有一個不快的童年所影響。

因此,如果我們像內地一樣,為了不讓年青一代被不好的思想所支配,便主動禁止敏感題材的創作,結果他們只能看藍貓、喜羊羊等「童話」,我十分懷疑這措施的功效。

回到謀殺案上。我雖然不願這樣說,但我也不想否認以下這個想法:我認為受害的父母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因為他們沒有給予犯事者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令他們在長大成人之後,思想變得扭曲,對人對事都有非常負面的看法,或者因而患上精神病。

我並非要將所有責任都推疹父母身上,但我十分認同「三歲定八十」這種思想。我覺得大部分思想已在年輕時被定形,而我們只能隨著自己長大來微調這些思想,因此很多人都覺得小朋友應該從小便要好好教導,以對他們灌輸正確的思想。

如果要繼續探討這個話題,我相信不花上一兩天絕對探討不完。我只希望港人能藉著這些謀殺案,好好想想究竟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會變成怎樣的人、有如何的人生?他們是否感受到我們的愛,並決定在長大之後好好對待身邊人?還是他們只感到成人世界不斷的壓迫,最後令他們成為壓迫別人的其中一員?

This Post Has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