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看以前的文章後,我發覺自己以前真的比較多愁善感。不,我現在也經常多愁善感,只是以前會十分強烈地將那份感覺以文字記錄下來,讓別人感受自己當時的感覺。
無他,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年齡層也有他們會在乎的東西。年青人正值成長階段,胡思亂想正是他們所被容許做的事;人到中年,要擔心的便是更現實的事:金錢、生活水平、事業、家庭等等(排名不分先後),這是無可避免的事。
感觸還感觸,我們仍要依舊生活,面對生命中的困難。當時的我,不是受了什麼刺激,寫了一篇頗有道理的文(或者叫新詩/散文?不知道它究竟會被歸類成什麼?),各位可以細嚼當中的意思:
《可憐》-Tuesday, August 29, 2006
「年幼無知,以往總覺得自己可憐非常。
人家有遊戲機玩,我沒有。
人家有靚屋靚衫靚波鞋,我沒有。
人家能花錢於吃喝之上,我不能。
儘管內地貧困農戶慘絕人寰的景象全入眼簾,儘管繁街之上乞丐天可憐見的乞討聲盡貫雙耳,我仍自覺自己是一位可憐的小子。可幸,人生凜風猛烈,令心中腐敗之念吹散無遺。無數經歷,無盡試驗,令我醒悟過來,始嘗一放心窗,擁抱別的一切,感受身外物事。
我沒有不信任自己、不支持自己的朋友。
我沒有自己喜歡、卻不喜歡自己的人。
我沒有身患末期癌症,記憶全失的不幸。
我沒有自幼工作養家,辛勞萬千,最終卻喪失自身聲音的命運。
我沒有手腳不靈,行動不便,日常起居要人照顧的無奈。
我沒有經歷永恆的悲傷、無止的悔恨。
我並不是可憐蟲,只是個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真正哀愁為何物的無知小子罷了。」
上文是比較正面的想法,但人生又怎能在每一分每一秒也那樣正面?直至現在,我仍然相信擁有負面思想並不代表不好:思想有正面,當然會有負面,正如有光的地方必定有影,兩者往往只會共存,不能分離。
這裡的重點不是要將所有負面思想排走,將它們變成正面思想,而是無論是正面思想也好,負面思想也好,也要找到將之化正正面動力的方法。要以正面思想創造正面動力比較容易,但要把負面思想化正正面動力卻要用多一點毅力和努力才行。首先要做的,當然是要知道那負面思想的來源了。對我來說,其中一種為我帶來負面思想的元素就是和信任有關。
以下是我當時寫的一段有關失望的文章:
《失望》-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被人說對自己感到失望真是痛苦。
失望?為什麼?是做錯事嗎?做錯了什麼事?那人心中的那頁紙被撕去了?上面寫了什麼?……「信任」……
「失去了的信任是很難挽回的……」這是最新一集Lost裡面John Locke對Charlie Pace講的話。信任人其實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特別是對自己至親至愛的人,但人往往就太重視思考的過程,在埋頭靜思之後,發覺信任的顧慮比對方所想的還要大,令所得的答案開始偏離信任的軌道。放棄信任的結果就是得到失望。
一頁紙被撕去了,這是事實,也是無奈。就算用膠紙將之貼回心中,也再不牢固了。況且,膠紙在哪裡?
那人不再理會那被撕去的一頁紙,這就是失望的痛苦。」
文筆好不好是其次,重點時我們盡可能將心中感情文字化,使我們知道當下自己究竟發生什麼事?有何種感覺?原因是什麼?當知道事情原由,我們才能對症下藥,並利用當時的負面思想,創造一個正面的將來。
你問我是否已經有效解決了「令人欣望」這問題?當然是「不」了!但隨著年紀愈大,我相信我會變得愈能將這些感受化成正面的能量,為自己帶來正面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