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西片的我,一般都會看真人電影。無他,因為很多時候卡通電影都是一些合家歡、適合小朋友看的電影…
OK!我承認了!我不是不喜歡看卡通電影,只是有時我覺得去戲院看卡通電影好像不太物有所值而已。說實話,自從Pixar的卡通電影取得空前的成功後(例如《Toy Story》、《WALL-E》、《UP》等),很多其他電腦動畫公司都紛紛使用其成功方程式製作卡通電影。什麼是成功方程式?就是人物可愛+劇情時而搞笑時而感人的元素+一點深層寓意(這正是我杯茶)。
因此,對我來說,《怪獸公司》的純粹搞笑比不上《Toy Story》的寓意深長。
現在的這套《無敵破壞王》,看來也用了以上的成功方程式,而且應用得十分成功,令我喜出望外─我相信這會是其中一套非pixar的最成功的卡通電影。
天生壞人是否悲劇?對日本漫畫極奇迷戀的我,經常都會被漫畫中帥氣又有背景的壞人吸引著,因為我覺得一個被命運作弄而誤走歪路的角色十分吸引,儘管這證明了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去打破所謂的宿命,但這份懦弱卻令他們更為人性化,更為貼近現實。在《無敵破壞王》中,我們看到一位被註定永遠當壞人的角色所感受到的無奈與悲傷。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人愛著,希望有朋友支持自己,希望被眾人的溫暖所包圍。可是,對身為壞人的主角來說,這些只是奢侈的幻想──他生來只是為了在一個遊戲中擔當著破壞的角色。他永遠也沒有好結果,永遠也得不到伙伴的愛與支持,永遠只能遠離人煙,獨自一人生存著。
這令我想起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是經常被人忽視,擔當著不被人欣賞/鍾愛的角色?
為了打破這宿命,那位無敵破壞王只有去別的遊戲中自命擔當英雄,取得勝利和金牌,以洗去「壞人」這名號。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違反其他遊戲的規則,更意外將A遊戲的壞人放到B遊戲中,差點令B遊戲的世界被破壞。
最後當然是主角撥亂反正,更成為英雄,並改善與自己所屬遊戲的角色的關係,最後化成一位開心的壞人。這是意料之內的結果──總不能要小朋友看著他一直深鬱下去吧?
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是否能夠做到?無敵破壞王說了句「 I’m bad, and that’s good. I will never be good, and that’s not bad. There’s no one I’d rather be than me. 」說得十分正面,但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又能否積極地相信,當下的自己正正是沒人能夠取代的自己?我們是否又能夠因而快樂地做好自己的角色?
在每個人也要求其他人成為all-rounded people、希望賺得大錢、取得成功、獲得擁戴的現實社會裡,我們真的能老老實實地做回自己?
我相信天生壞人是一個悲劇。《無敵破壞王》的故事真的只是一個故事。即使我們不是天生壞人,但我們也非天生成功的人,這的確是一個悲劇。但在怪罪上帝為何不把得們塑造得好一些之前,不如我們向那位無敵破壞王學習一下,努力抓住那億份之一的機會,成為其中一位成功的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