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有一些做人做事的想法:
- 做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全力做好;全心全意地做,將全副精神都放到所做的事情之上。
- 要自律;先好好計劃自己要做的事情,再好好將計劃一一實現。
- 抱著不輸給小朋友的好奇心和熱誠,不斷努力地學習,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的夢想。
- 不要停滯不前,不要滿足現狀;無時無刻地以創意改變現狀,以追求更好的結果。
- 要勇於冒險相信別人;不要因為別人一些短處而拒絕相信別人,反之要好好欣賞別人的長處,並不斷給他們做事的機會,相信他們一定會變得更好。
- 相比起能力和知識,經驗和態度更為重要;只要有心、有誠意和肯學習累積經驗,那人份然更有成就。
由於抱有以上想法,我自然也按照著以上的想法做事,並希望別人(特別是上司)能以以上的想法來評價我。可是,是否以上的想法看來太過天真和太過夢想化?現實的人看來根本不屑一看?在某些人眼中,以上的想法看來是多餘的。他們重視的只有:
- 做事不要錯。任由你有什麼其他長處,只要你做錯事你就是不對。
- 不要連累我背上額外的責任。
- 不要做多餘、無謂的事情。
- 我的想法就是對的,其他想法都是錯的。
我不是說所有人都是這樣想,但看來十之八九的人都因為他們的一些社會經驗而令他們抱有以上想法。沒錯,他們曾經被過去的上司/同事所責罰,原因當然是因為做錯事/連累上司背上額外的責任/做多餘、無謂的事情而浪費時間/與上司的想法不同。正正因為這些經驗教訓,他們學乖了,知道要怎樣去在這個十分現實的社會裡做事,結果他們變成了他們的上司/同事。
對他們來說,這種改變就是長大的意思;就是不再幼稚的證明。
我們何時生存在一個不要犯錯、在存有限責任、不要做多餘事情、不要有不同想法的世界?我還記得,小時候在學校讀書時,老師總會說:「我們犯錯不要緊,只要勇於承擔責任便成。」;或者「我們不是神,做事總會有錯,從中學習便行。」;或者「我們都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沒有哪個是絕對正確的;只要向其他想法學習,再和自己本來的想法融合便可。」;或者「沒有一件事情是多餘的,因為我們都不能知道將來什麼事候需要用到做某件事情的經驗。」
難道現實社會正在告訴我,十多年的學習其實是十多年的時間浪費?我所學到的、我所被灌輸的都是錯誤的想法,而現在在社會中能夠好好生存的人的想法才是正確的想法?
對於某程度上固執的我,當然是會努力堅持著自己的想法了。可是,面對著不同想法的別人,我又能做到什麼?當然最後的辦法就是離開這些人,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這也是我的打算。
眼下,我偶然還會想:究竟還有沒有持有和我相類似想法的打工仔/上司/老闆?算了,還是「船到橋頭自己直」好了。
和你類似想法的打工仔?
少之又少o
Anyway, be yourself.
或者十年後你會明白
殘輝所說!都幾十歳人,唔係重要人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