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ducationpost.com.
http://www.educationpost.com.
在半個月前,我和剛畢業到社會工作的舊同事相約吃飯,席間我問他年底是否依然會報四大做核數師,他說他會,因為他覺得有四大的工作經驗就是身分的象徵。
「可是你不是不知道,那是非人的生活啊!你現在好多了,在一般公司裡當會計,先不說薪酬,起碼你現在可以應約和我吃晚飯。如果你現在正在四大工作,那說不好說了!」我一邊享用眼前美味的薄餅一邊說。
「可是,你懂的,要出人頭地,做四大是需要的。你看,不是很多CXO也是四大出身的嗎?因此,用什麼方法也好,我也想到四大做個兩、三年儲經驗。」他回應我說。
「但我聽說在四大做兩三年是做不了什麼的。基本上,他們在頭兩三年是做最基本的協助工作。詳情我不太知道,但好似主要是影印、對數的工作。那樣的話,在四大的兩三年工作經驗其實又不是什麼值得的一回事了,不是嗎?」語畢,我忽然想起另一位舊同事對我說,近幾年會計師樓比起以前更加供不應求,所以很多初級的核數師也要負責高級的工作,因為學習機會(以及工作時間)也比以前多。但我想算了,不要說那麼多可能會打擊友人鬥志的事了。
「依我看,其實做四大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寫一份好的履歷。『做得四大,預左要捱』,不是嗎?我要讓我未來的老闆知道,我是一個可以捱的年輕人,那他對我就有信心了。」
我笑而不語。對,我沒有資格說什麼,也沒有資格批評什麼,因為我是一個連一次核數也沒有做過的會計仔。沒有經歷過磨練的我,那有資格批評在修羅場奮戰的各位?
但有一點我十分清楚,就是四大的身分比我想像中更有威力。我想起了我舊公司的一位Internal Audit Director。她曾經說過,她只會請有四大背景的人來當Internal Auditor,因為她也是四大出身的,深知四大比起非四大的優勢在哪。
「四大出身的,先不說個人能力,所接受的培訓比起非四大的好得多了。四大的培訓系統設計得很出色,很有條理,成功提升核數師們的能力。另外,四大的客戶規模十分大,讓核數師們見識更多。這些都為核數師們帶來豐富的知識,提高他們的business sense。」
那位Internal Audit Director是一位香港人,你可以說她是以香港人的一般想法做出發點,不能以偏概全。可是,我在現在的公司就聽說在維也納總部有一位四大出身的上級非常看不起非四大出身的同事。我同事說那位上級認為只有四大出身的才有更深更闊的見識、才有更好的business sense、才更能分辨對與錯。我某程度上應同他的說話:如果在經歷數年修羅場的訓練後仍然比不上一般的會計仔,那他必須要好好反省一下。
這麼一說,香港人與外國人也不約而同地表示自己比較看得起四大出身的,看來四大的身份真的是比較值得別人尊重的。難怪即使核數師們經常說自己的時薪比不上最低工資,也依然有那麼多人每年爭相跑去做核數了。
可是,我依然對核數沒有什麼好感。不,我想沒有人對核數有好感,但很多人會咬緊牙關去做核數,而我則沒有。
我經常思考著背後的原因:是因為能學到很多東西?是因為薪酬好?是因為待遇好?的確,論時薪,四大的核數師可能少得可憐,但又有什麼工作可以在短短兩三年間享有接近20k的薪酬?(這裡說的是一般文員工作。當然要享有高薪,我們最低限度也應該去當個老師、社工或者護士。)又有多少公司能包場讓員工免費到海洋公園或迪士尼玩耍?(你可以說是小恩小惠,但在香港有多少人願意花數百元到這兩個地方玩樂?)又有多少工作讓員工有機會經常出外旅行?(不說在飛機工作的人。我有很多核數師朋友經常出外旅行。我不知道他們是放有薪假還是無薪假,但他們依然有錢有時間去旅行放鬆,這不是比起很多不能去旅行的打工仔來得幸福?)
即是說,其實在四大工作是用勞力去換取享受,所以在裡面工作的人可以投訴,但必須要承認他們有以上其他人享受不到的福利。
慢著,我不是想合理化核數師的工作。我依然十分討厭核數,因為它讓人過著非人生活。非人的意義不是說時間,而是說連當事人也不想幹,但卻要被迫幹著。我現在的工作使我十分忙碌,令我經常八時多才下班,有時星期六也要到公司工作(不要說什麼八時放工算早了。我是正常人,做正常的工作,正常的工作時間為朝九晚六,星期一至五上班。),但我不覺得辛苦,因為我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我正在投資時間,讓本來比較混亂的工作程序改善過來。簡單來說,我為公司創造價值,令我感到十分有衝勁。
相比起來,做核數師有沒有價值呢?這個我不太知道,但以下這篇文章的作者看來覺得自己的工作不能創造任何價值:
http://itauditsecurity.wordpress.com/2010/01/27/leaving-letter-pwc/
我不相信他會願意做一位清潔工,但在他那個角度去思考的話,當清潔工的確比起當核數師舒服得多,起碼不會為他帶來當下如此強烈的不滿及厭惡的感覺。
我不是叫人不要做核數,因為我不是別人,不會知道別人窮盡一生想追求的事情。例如,我不知道我的一位做核數的朋友為何要做核數。他只說自己是為了故人而做的。每個人也有做事情的原因,不要因為別人的想法而忘記自己做事的初衷。
我想我在本文起首的那位舊同事應該會成為四大的一員,因為他看來挺聰明,但是世事往往難料。
我非常認同你的想法。事實上,我知道很多人在走上Big 4的核數路後其事業比其他非big 4人更好。我深明他們放棄了很多東西,那些東西又是什麼,正如現在忠奸人裡張繼聰的角色所說,為了得A而要放棄B。這是必然的現實。
或者因為我懦弱,又或者因為我無能,我沒有放棄那些東西,因此我只能走上一條比big 4人辛苦十倍的路我才有機會得到他們所得到的成就。這並不是一條無悔的路,但是,既然我選了這條路,我就只有走下去。
現實裡並沒有一條絕對正確的路,重要的是在做決定後要決心承受相應的後果。
Working experience in Big 4 is very important if someone would like to take Accountancy as lifetime career. I used to work in small and medium firms before joined DT decades ago. The knowledge, experience, view and much more important – the personal business network….are so precious. To join or not is a personal choice…..but I will never forgot those harsh experience gained from such environment. Honestly, 3 years of Big 4 experience means nothing. It would be much more useful if someone can gain at least 2-3 years of post-qualified experience (which means working 5-6 years in overall and preferred to gain some managerial experience. That's a tough life…..and needs to give up a lot. However, the remaining road would be much more easier than those did not go through the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