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女.相心(九十二):十年寒窗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對所有古時中國讀書人的所說的話。每一位讀書人所希望的就是努力讀書,考上科舉,從而獲得官職,名利雙收。但是,並不是只要努力便能考上科舉:事實上是有很多人在苦讀十年後依然名落孫山。
執著於考試成敗並不是古代讀書人的專美,在現今這個不求過程只求結果的社會中,考試成敗往往與決定事業前途:這不只是針對學生在出來社會工作前在學校「凡事求分數」、「一試定生死」的命運,還影響著已在社會打滾的人的命運。

很多非會計界的人總會十分同情會計人,因為他們認為會計人在進入社會工作後還要考十數份試卷,以考取有關資格。可是,這種考試人生只是針對少數的會計人,因為不是所有人也應考ACCA,也並不是所有應考的人也沒有取得豁免。事實上,我認識的大部分會計人也是從香港的大學畢業,因此選擇了HKICPAQP會計篩師資格試。這個考試只需應考5份試卷,試後合格的話便能配合相應的經驗來取得會計師的資格。
當然,考試不是會計師的專美。有其他非會計界的人在學校畢業後依然要接受考試的挑戰,而那些挑戰往往比會計人所接受的更困難。我有一位讀surveying的朋友,他在畢業後到某大公司當management trainee。我想他們surveying也有相關的考試吧!他曾告訴我那考試的難度十分高:我忘記了總共有多少份卷,但最辛苦的一份一年只會舉辦一次,考生要負責一個大型project,與不同專業人士一同完成該project。困難的地方是,考生要自己找那些專業人士協助自己完成那個project,不論是游說的困難還是邀請幫忙的車馬費,考生都要一力承擔(這裡暗示有錢大晒?),包括用非PowerPoint的工具來準備presentation。可是,考試的passing rate卻不見得很高。(如果我說錯了的話敬請指教。)比較之下,會計專業試看來比較容易。
當然,每一份試卷都有其難易,而每一位考生對於每一份試卷的契合度也有不同。最近在某大討論區就看到有會計人收到了HKICPA的信,內容是有關該會計人應考HKICPA QP Final Exam已屆十年,因此除非該會計人成功說服HKICPA給他繼續應考的資格,否則他便不能再圓會計夢了。
每一個考試也有其最壞結果,因此我對於該會計人的命運並沒有什麼同情不同情的感覺,只是我想不透的是,為何他面對十年來的失敗,他依然要繼續走上這條路?
這令我想起林智遠先生有一次在一講座裡說過,他有一位朋友報考HKICPA QP Final Exam多年,但仍然合格不了。你們應該知道,當考生考畢Module AD後,他們便可一直奮戰報考Final Exam,直至他們考試合格。這意味著不斷報考Final Exam的人他們對個別Module的認知會隨著時間下降。為什麼?因為普遍思想認為,Final Exam4Module的結集體,在考試範圍的增加(範圍由一個Module變為四個Module)遠遠超過考試時間和考試題目量增加(由三小時變為七小時,所用的時間及需作答的問題有如應考兩份Module)時,考試的難度理應下降,因為HKICPA不能太深入地去考核考生。因此,考生在應考Final Exam時必定會選題溫習而非將各份Module的範圍都溫習一次(做會計的一定沒有這種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考生依然過不了關,他對於個別Module的了解理應下降。
「我想我朋友應該重新應考各個Module,更新自己對每一份Module的理解的同時,也要證明一下自己當初過關的原因並非好運。」林智遠先生語重深長地說。我相信,作為一位教師(他有參與教授Final Exam考生的溫習課),他當然希望每一位考生也能成功過關,他對朋友的期望也不例外,而他也知道Final Exam並不是一份純靠運氣就能過關的試卷,所以,他希望他的朋友重頭來說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套用經濟學理論,過去所花的所有時間和金錢其實都是所謂的沉沒成本(Sunk cost),即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因此,考生其實不應因為一直考不到HKICPA QP Final Exam而繼續報考Final Exam,反之必須考慮是否有重新報考所有Module來幫自己溫習,或者放棄考試。
可是,理論歸理論,我們是理性和感性的集合體,不可能因為純粹的理性思考而作出決定。正如我們到茶樓拿籌排隊,一直等也沒有枱,眼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究竟我們是否應該繼續等下去其實包含不少感性的影響。又例如我們放工乘車回家,最初我們選擇了較快較便宜、但多人排隊的小巴,結果小巴遲遲未到站。眼見人龍愈來愈長,巴士卻不斷到來,那花了時間等小巴的我們又應否當機立斷地轉去轉乘巴士?
我的意見是,任何選擇也是正確的,重要的是作出選擇的人能承擔後果。沒有人能知道未來的事:堅持可能會為決策者帶來美好的結果,也可能為毀了他們的一生;當機立斷地作出另一個決定可能會為他們帶來另一遍光明,也可能令他們錯過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人生來去匆匆,正確與錯誤的決定實在是數不清的多,我們的每一個決定總不會都是正確的。
換了是我收到了公會的信,我會放棄考試,也會放棄會計師這條路,因為時間已為我證明我並不是當會計的料子。人生數十年,難道就只有會計這條路可以走嗎?這並不是粹純的理性分析,也是主觀地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樂觀的感性決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