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41010-pro-blog-accounting-scalper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41010-pro-blog-accounting-scalper-fail
近日最令全城市民為之瘋狂的一件事就是炒賣iphone 6。
蘋果顯然是看透了香港人喜歡炒賣的個性,又知道香港市民和內地人民的關係,於是在首發地區只加入香港,令一眾內地人民只能在包括香港在內地首發地區買入iphone 6,掀起全港的炒賣氛圍。
差不多每一個身邊的朋友都會準時在每天八時前乖乖地坐在電腦前,準備好電話及個人資料,不停地更新某指定網頁,直至該網頁開放讓人登入報名訂購iphone 6,各人便瘋狂地發送短訊到指定的電話號碼,期望儘快收到訂購代號,成功訂購。
當然,並不是早起的果農一定有收穫,而是一切皆聽天由命。只有好運的人,在八時零分成功發送短訊及收到訂購代號,才能成功訂購比較賺錢的iphone 6 Plus,不然只能勉強訂購iphone 6少賺離場。
不得不承認,在是次炒賣iphone 6的最大贏家就是蘋果本身。因為他出色的公關及營銷策略,令香港人瘋狂起來,變相為他免費宣傳。
…慢著,為何這個炒賣的情境這麼熟悉?這個全城對iphone 6的熱切渴求的畫面與全城學生對修讀、從事會計的熱切追求不是有異曲同弓之妙嗎?
一、出口術
想當年,當小弟考畢高考,準備選擇讀哪所大學、哪個科目之時,每一位身邊的朋友也會建議我讀會計,什麼「會計的需求十分大」、「做CEO的哪個沒有會計師牌?」、「在商界打工有較高的賺錢機會」、「做核數薪酬升得快,只要捱過三年就到天堂」等的理由小弟全都聽過,結果年少無知的我當然被這些美麗的理由所塑造的仙境畫面所迷倒,結果修讀會計。
現在回想起來,那些理由不正是現在炒賣iphone 6的人所用的出口術嗎?什麼「iphone 6一定炒得起」、「即買即賣,否則可能會跌價」、「炒賣iphone 6見紅」、「價錢回升」等,根本全是出口術,以期令炒賣者低價賣貨的同時,確保仍然有人願意每朝八時乖乖坐在電腦前守候著訂購iphone 6的一刻。
那些叫人大學讀會計的人,其實也是如此心態:希望讀會計的人不斷上升,為什麼?我想部分人可能就是在會計師樓工作的人,在心明會計師樓的員工流失率之嚴重後,希望以出口術保持供給。當然,這只是個人的陰謀論,孰真孰假無人知曉。
二、不辛苦怎能得世間財?
當你看到有人在論壇上發帖指自己在炒賣iphone 6上屢有斬獲,請你不要立即展示出你那嫉妒的表情;你先要明白,他們為何能有這種收穫?當然,最大原因是他們有運,但同時他們每天也許比你更鍥而不捨地早起床作好準備,並在訂到後千辛萬苦地走到附近的蘋果專賣店排隊買機,之後攀山涉水地走到第二戰場:先達來放機,最後更可能要跑回公司繼續工作。
明白這些後,你便會發覺其實他們的辛勞和從事會計的人相約,相異的只是不同的時薪。炒家要經歷一番才能在炒賣iphone 6的過程中賺到少許零用錢,但蘋果卻能以千多美元的成本價生產一部為他賺數倍的電話,那樣的關係不正是大型會計師樓和其員工的關係嗎?在工作的過程中,會計人犧牲了他們的時間、青春、健康、關係、甚至尊嚴,努力為公司付出,為的只是在那不堪入目的時薪。
有人可會說,又不是用槍脅逼當事人在會計師樓工作,是他們自願接受這難關的。OK,你羸了!就請你們繼續用這理由合理化你們的行動吧,但我想說你們和我們都是普通人,都只是努力地在這個世界上求存的可憐人,何不互相體諒一下?
三、炒燶了?
隨著炒賣iphone 6愈演愈烈,出口壓價的人的行動也愈來愈激烈。為了賺盡,他們可以無賴地指鹿為馬,說他們賺不到了,但明明內地價格仍然高企。當然,在巨額金錢面前,有多少人能保持清醒,我還是略知一二的。
但的而且確,iphone 6市場的供給正在上升。有人說內地幾十億人口,不怕沒需求,他們那麼愛面子,一定會至少買一部。我卻認為他們有多愛面子也好,都不是每一個人也願意且有能力買iphone 6,不然小米也不能在內地市場分一杯羹了!
會計也是一樣,當初大部分人也說會計的需求十分大,而更大的需求更從內地來,但他們是否忘記了內地也有人在大學修讀會計?比起精通普通話、內地文化及內地會計準則的內地會計人,香港會計人有何更優勝之處?
面對比炒股更難的炒iphone 6,我不敢說iphone 6已被炒燶了,但我深信從事會計這話題被炒了多年,應該已被炒燶了:在食麥記要三十多元、買樓要一萬元一呎、在提款機提款四百元只能撐兩天、大伙相約去淘寶買便宜貨物的當下,我們不再是「不能富貴,卻不會餓死」的一群,而是「不能富貴,也隨時餓死」的一群可憐人。
想到炒賣iphone 6竟與從事會計有至少以上三點的相同,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原來我們從事會計竟與炒賣類似?當然,這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炒賣iphone 6與從事會計其實仍有某程度的不同。
例如,iphone 6的供需差距顯然沒有從事會計的大。事實上,在港修讀會計的同學的數量十分驚人。想起以前在理工會計系便有二百多位同學,而每年到亞洲博覽館應考HKICPA試卷的人更多達千多人,這種情況不禁會讓非從事會計的人心生疑問:究竟有多少地方會聘請會計呢?
有人會說,每一間公司必須有至少一名會計把關,所以會計的需求一定會有,可是他們是否忘記了其實開公司不一定要有會計?有些公司為了減低開支,會主動刪走會計這個職位,轉而將會計的工作外判到別的公司,不然又怎會有KCS這類為企業提供會計服務的公司?
總而言之,從事會計和炒賣iphone 6都必須要冒一定的風險,因為一種熱潮的誕生必然有其理由;一種熱潮的消亡也會有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