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女.相心(一百零七):會計默示錄(下)

上回說到我希望將情感的波動排除在外,並藉著考慮自己支持和反對某會計師樓的某團隊發起廣告來聲討某上司,來對事情好好地作出評價。
上回我已戴上反對的帽子,指出自己反對聲討的原因有三,分別是一、加劇辦公室政治二、令公司聲譽受損三、影響仕途
現在我將那反對的帽子除下來,換成支持的帽子。我支持聲討者的原因有二:

一、令社會和業界正視問題
每一個行業都有其內部問題:做教師的壓力太大,除了要負責傳授知識,更要負起作育英才的責任,同時又要做好學校行政上的事務;做護士的鑒於市場供需嚴重失衡,每一位在各大醫院的戰友每一天都要在戰場上奮戰,精神不振在所難免;做sales的每個月也要找到足夠生意,否則銷售目標到不了,只有等待被裁的惡運。
就如每一年每一個階層的市民都希望特首的施政報告和財爺的財政預算案對他們的種種訴求作出回應,每一名會計人也希望社會能知道自己對這個行業的不滿。因為社會及每一種行業均處在大小不同的天秤上,那天秤在任何時候都是平衡的,當不滿逐漸加劇,令天秤向任何一方傾斜時,另一方必然會作出反饋來修正這種失衡,最後必然令天秤回歸平衡。對不滿的控訴正為天秤帶來有限度的失衡。
事實上,失衡的衝撃一直都有出現,最為人知的衝撃就是:社會各界一直都對會計界的嚴重超時工作深感不妥。當然,不只會計界,教育界的老師每天都要將學校事務帶回家繼續、廣告界那不遜於會計界的超時工作、法律界為了打官司而不斷通宵工作的辛苦,通通都是社會上的公開的秘密。可是,近年社會對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看得愈來愈重要,而這種平衡更成為公司凸顯自身良好管理形象的要點之一,因此這股造成天秤失衡的衝撃並非無效果。
但是,要令社會/業界對這種不滿作出反應,為失衡作出修正,單單是對超時工作的不滿,在我看來並不足夠。這樣的話,同行必須向社會/業界赤裸裸地揭露更多負面的情況才行,而這一次的廣告聲討便有效地達到了目的。
事實上,業界的辦公室政治(不論大小)已是如數家珍的事情,只在乎當事人是否願意「隻眼開隻眼閉」,還是將黑幕揭開。在此小弟不便不負責任地亂說。
小弟想說的是,人生在世,不論任何人都希望在有限的人生裡,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人類是群居動物,互相幫助已是一個必然的道理,那為何要將無理的行為影響每個人的現況及將來?我們如果想獲得想要的東西,我們必須要互相合作,建立一個良好的環境,適合我們每一個人生存。
若果我們在看到不合理的事情時只懂忍氣吞聲,我們又怎去追求想要的未來?
二、想變得更好
正視問題只是第一步。我們的政府從來都只懂說自己正在正視問題/正在聆聽社會的訴求,但這並不是最後一步!這只是未來很多步的第一步,但很多人/機構往往卻喜歡將步伐停留在這最初的一步,之後便停止前進。
正如我們努力工作的目的不是金錢,而是賺取金錢來作為達到自身夢想的手段一樣,我們提出問題並不只是想要別人正視,而是以正視作手段來作出改變。
我相信今次廣告聲討並不是一朝一夕所發生的事,而是醞釀已久的革命行動,因為身為香港人之一,我十分清楚香港人在工作間不會因為一、兩件不如意的事而作出反抗,而只會是當壓力大得快要爆炸之時,才會發起抗爭。這是香港人/中國人的普遍性格之一。
因此,在知道廣告出現的一刻,我已有感事態發展已經到達水深火熱之時,而要說他們的下一步就是集體請辭也不為過。因此,他們選擇以廣告來引發將來的改變並非無理的行為,而且是唯一的出路。
正如一架飛機不容許有一顆螺絲的出錯一樣,一間公司也不能容下一名影響員工士氣和工作效率的腫瘤,否則將在某一天可能因為這夥腫瘤的蔓延令公司出事,就像一顆出錯的螺絲令在天空飛行的飛機失事墜毀一樣。
如果事實真的有如廣告所說一樣,某上司的行為令整個團隊的工作受影響的話,假使事情仍然被人為封鎖,那該事情所形成的計時炸彈必然會有引爆的一天,到時可能不是只刊登廣告來聲討某上司便能令管理層受理的程度了(例如,某上司已經先一步向上匯報某某經常無故生事,令管理層對某某的印象大減,失去信任)。
總而言之,我認為是次的聲討是必須的。
看完小弟兩方面的想法,你們又有什麼意見?當然,小弟礙於腦力有限,知識和經驗也遠遠不夠,當然未有得出精闢獨到的見解了,小弟此舉只希望有心想對事件作進一步思考的人,能有多一個角度去看清楚整件事。
當然,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不是因為反對聲討有三點而支持聲討的只有兩點,而斷然反對的聲音獲勝。我們必須要留心每一個支持及反對的原因是否站得住腳,而非只看數量評勝負。
明眼人一看,這並不是單單在工作地方上的小衝突,而是將會左右公司日後方向的大事:究竟管理層應該站在哪一邊?
如果站在上司的一邊,那當然沒有問題,因為那些可憐的小羔羊最終也會被之後更有為的大學畢業生所取代,可是如果之後不斷出現大小事故,令公司營運受到影響?雖說對於會計師樓來說,核數工作才是主要的賺錢來源(因此人數最多),但為客人度身訂做稅務計劃也能為公司賺錢。如果因為這一件小事而令客人流失,最後令公司出現聲譽和金錢上的損失,那如何是好?
如果站在稅務團隊的一邊,那當然也沒問題,而且也能在快刀斬亂麻之後嬴得伸張公義的美譽。可是,這會否令其他同事有「如遇到任何不滿,只要出聲反抗便能成事」的想法?這就是為何在全城反對某件事情之時,我們政府仍然不理會民意的原因:是次讓步可能只是一小步,但種下來的果會否令政府將來不斷地作出讓步?當然,個別大公司有他們的規矩和權力,決不會像政府那樣無能,但這種管治危機亦不能不防。
如果兩邊都不幫,那亦沒有問題,正如自然界有其法則,即使不同人類干涉,也能令進行自我修正。例如,為何肉食動物為生存不斷獵殺其他動物也不會令其他動物絕種?因為那些肉食動物亦有其天敵,結果在每種動物與其天敵的互相剋制底下,自然界的法則正常地運作。涉事的會計師樓也可以仿效自然界的法則來處理這件事,但結果會否是他們心中所想的,那就要聽天由命了,畢竟所有涉及人的事故就總會有變數(人心叵測)。
我最後的看法是:我反對公然刊登廣告聲討,但亦不能吞聲忍氣,而必須向上級報告。當然,這不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一個團隊的行為。只有獲得團隊每一名成員的支持,他們才能取得夢想中的改變。
看完小弟以上的想法,你可能會明白為何這兩篇文章的題目會是「默示錄」。以下是百度的說法:
默示錄其實是日文對於《聖經》中“啟示錄”的翻譯,日文翻中文的時候有這樣直接用了過來。
《啟示錄》又名《若望默示錄》(天主教思高聖經),是《新約聖經》的最後一章,據說是耶穌的門徒約翰所寫的,主要是對未來的預警,包括對世界末日的預言:接二連三的大災難,世界朝向毀滅發展的末日光景,並描述最後審判。它是傳教士宣教的重要依據。
舊約聖經收錄了許多先知書,相反地,新約聖經只收錄了“約翰啟示錄”一卷先知書。約翰寫啟示錄的時候,正值基督徒因信耶穌基督、承認耶穌為主而慘遭迫害。而啟示錄的出現,正好給一班受苦基督徒一個來世的盼望,勸勉他們在遭受苦難和迫害的時候仍要堅守信仰,仰望將來天上的福份。
我想這件事可謂會計界的一件對將來的預警。我在上文也說過,會計界的辦公室政治著實不少,而是次事件最終會被如何平息,將會成為以後相關事件的參考之一。
小弟希望事情的後續發展會令所有會計人感到鬆一口氣,雖然我有感,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到最後仍然不知道事情會有怎麼樣的結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