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女.相心(一百零六):會計默示錄(上)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227-pro-blog-accounting-apocalisse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227-pro-blog-accounting-apocalisse-harm-others-without-benefit-to-oneself

作為一名會計人,你可能因為工作關係沒有時間留意新聞,但你不可能沒有留意最近會計界發生的一件大事:沒錯,就是某大會計師樓的某團隊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廣告,聲討某上司的無理行為。
自我懂事以來,我對於會計界的印象一直都是不太好。這種不好的感覺源頭不在某些人的處事作風,而在於會計界的無日無夜的工作模式實在令人感到洩氣。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我感到每一天都看到世界的某個角落正在分崩離析,同伴伴隨著碎片一同墮入黑暗之中。

當然,這只是我的偏見。可能在某時某地,香港仍然有某些會計人在某公司開心快樂地工作,每天在沒有辦公室政治的地方,過著一些朝九晚五的工作人生,不需要因為趕死線而買睡袋放在公司;每天與同事和睦相處,不需要因為某上司的無理要求而內心不斷說粗口發洩
同時,我這份偏見對於別的行業來說亦可能是無病呻吟:在香港,哪一個行業沒有加班工作的習慣?哪一個辦公室沒有辦公室政治?哪一位員工不用趕死線?哪一個行業沒有其黑暗的一面?我這位小小的八十後會計人,何以小事化大地去在每一篇文章都孜孜不倦地提出對會計界的不滿?某大會計師樓的某些人又為何要花錢去登廣告,嚴正提出對某上司無理行為的指控?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其處事方法、承受壓力的極限、伸訴的權利等等,因此A做什麼事,只要是不影響B的生活,其實B不用、也不需要對該行為大力批評,反而應該要好好想想,為何A會做出某種行為?A正在承受的壓力,會否也是B正在承受的壓力?會否在某一天,B也會揭竿起義,發起對某人的不滿?
回到主題上,如果排除自身對會計界的偏見,小弟對於那篇廣告的看法是支持與反對等等,這是什麼意見?為何我又是支持又是反對?這不就是所謂的牆頭草嗎?的確,我對於這件事沒有絕對的立場,因此如果我正在考中文口試,我的分數必定是不合格,因為我沒有我的意見。
為何我沒有我的意見?因為隨著我在這個社會工作了數年,看到近幾年這個社會的黑白被強行地變得愈來愈分明,我愈發現這個世界變得開始忽略純黑與純白之間的灰色地帶,而灰色地帶卻往往就是我們人生的駐足點: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只有情感宣洩後的對與錯。
而在我過去的文章,我對會計界的看法很多時是出於情感發洩,當然這也是正常的反應,因為我不是機械人。但是,這一次,我希望自己能將所有情緒因素都排除在外,好好地以不同的角度觀看這件事,期望取得新的看法:一種經過對事件的徹底思考後所得到的想法。
首先,我戴上了反對的帽子:我反對他們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指責上司。以下就是我的原因:
一、加劇辦公室政治
廣告上指出,某上司自從被升職後,相關部門便起了大變化,辦公室政治更日漸加劇,令團隊和平盪然無存。作為局外人的我,在未知前因後果之前,很難作出評論,但撫心自問,如果我是那位上司,當知道這件聲討事件後,我必定會追究到底,因為我是一位搞辦公室政治的高手(即如廣告所說)。
既然有人存心與我作對,而且更是自恃光明正大、不留情面地在報紙將醜事傳開,那我為何要理會這些人的生死?反正每年也有大學生畢業,夢想進入自己的部門,我更不愁沒有手下為我賣力。
因此,怒火中燒的我非旦不會減少辦公室政治,更會變本加厲,務求揪出幕後黑手(其實可能已經知道誰人有份參與,因為稅務部門人數理應不多),而且更會將自己所受的屈辱百倍奉還。最後受害的,可能就是有份參與聲討的人。
二、令公司聲譽受損
雖說某會計師樓貴為四大之一,但非會計人可能在之前並未有聽聞這間公司。如今全香港,甚至香港以外的人,都透過不同媒體得知這間會計師樓的存在。如果是一件好事,當然會名留青史,但不幸地這是一件企業管治的污點,是一鍋白飯裡面的一粒老鼠屎,是世上任何一間公司都不希望沾上的污名(不論大小),這當然會令公司管理層苦惱。
你可能會問,公司聲譽受損與我何干?反正又不會影響我的工作表現。最糟糕的情況是,當公司的形象受損,那公司的客戶便有機轉投其餘三大會計師樓,那樣的話,公司的盈利將會下跌,結果就是:最輕微的是停止某些福利/停止加薪,嚴重的可能會減薪/裁員!
這是不是跨大其言?在現今社會,公司都重視的就是企業管治。君不見每一間公司都在其年報裡用不少篇幅寫自己的企業形象有多好?企業管治有多完善?這便證明在現今社會,只有營業數字的反映並未足夠,還要有良好的聲譽來加分。
會計人可能會說,每一間會計師樓都是臭名遠播,不是嗎?單是嚴重超時工作已經令他們的形象分不合格。可是,試想想,當業界每一間都有同一個缺點,那麼該缺點便不是外界用來衝量優劣的地方了。
三、影響仕途
影響仕途這一點不用解釋也想到了吧?事實上,稅務部的人數遠比核數部的少,一來其人材流失率相對少,二來稅務工作較核數工作來得更專門更專業(即轉行機會較少),令大部分以核數作為上位踏腳石的人都不願進入稅務部。
換句話說,當某人在稅務部生事,這個消息很快便傳遍每一位同行的耳朵裡。被聲討的人的污名當然也很快在業界流傳,但他既然已經被升職,想必其與業界人脈關係也不錯,而聲討者可能只是剛進入社會工作不出數年的初生之犢,他們必定沒有被聲討者的人脈,結果誰在這場小革命中取得較大的生存率,我想不用多說吧?
你可能會說,即使聲討者最後被逼離開,那他大不了「東家唔打打西家」,到另外三大拼搏也行?我相信到時業界將會知道聲討者的身分。那麼,他們會否願意聘用一位看來有機會在公司裡生事端的人呢?或者,如果見工的人是來自這間形象受損的公司,那面試官會否早已對那人心存偏見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你可能會問,他們只是伸將公義而已?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我當然明白他們的想法,但他們最錯就是在人前伸張他們的公義,令上層沒有適當的下台階。我想如果這件事沒有傳到社會上去,而是內部解決,而且聲討者沒有明顯地作出反抗行為,那公司管理層必然會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看待涉事者。最後出現被聲討者離開、聲討者重獲以往的和平日子這結局的機率並不低。
因此,我認為是次聲討是魯莽的行為。
下回再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