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717-pro-blog-memento-mori
「Memento mori(拉丁語片語,意思為「記住(你將會)死亡」)是中世紀拉丁語理論及對死亡率的反思習慣,尤其常用來警惕塵世虛幻與短暫物質追求。」–維基百科
我第一次接觸這個字是在某一套日本動畫裡,某反派以其來命名他的大殺傷力武器。及後,我留意到某大導演也以「Memento」來命名他的電影作品,並且為他帶來不少名氣。今天,我以這兩個拉丁字作為標題,目的顯然易見:我們必須記住,我們將會死亡,因此我們不能一直這樣子地活下去?
何謂「一直這樣子地活下去」?我們一直都是哪樣子地活下去?只要你是會計師,你便能深刻的體會到,你一直以來的生活究竟過得怎樣?一年365日、一天24小時的時間裡,你有多少時間是用來工作的?有多少時間是用來過自己秣生活的?這是老掉牙的話題了,有很多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探討過這個問題,也得出了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法,但我仍覺得我們要時刻警剔著自己;否則即使有多麼可靠的解決方法,我們仍然會走上本來的舊路:工作到死的一刻。
為什麼?答案顯然易見,因為我們的責任心太重,而且我們不想放棄,也不想失敗。賭氣的我們時刻想著現在的努力將來必然會有回報,結果到我們醒來的一刻便發現,自己愈來愈接近死亡,但自己卻看似未曾活過。
「努力地活出人生,找出人生的意義」看來是一種大道理,也是一個富哲學性的課題。若要討論的話相信花多少時間也略嫌不夠,因此我不打算在此探討這個問題。我希望用一篇文章來討論的是,作為香港萬位會計師的其中一位成員,我究竟應該做什麼事情,才能讓其他會計師知道自己的生活並不是只有工作、工作和工作?
當然,我十分清楚比我夠資格談論這課題的人大有人在。他們正是那種真正生活著的人,而非只是拼命地工作、希望從中找到足夠金錢過活的人。不,努力工作賺錢工作的人並沒有錯;不論你我也是努力工作賺錢工作的人,因為很不幸地要在這個世界生存/要在香港生存,金錢是必需之物。
可是,正因為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我們在追求它們時,往往會變得看不到其他同樣重要的東西,結果在一輪追逐戰後,我們失去的就是時間,更甚的是生命。但在失去這些之後,我們能夠獲得金錢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麼我說得好像只有會計師才會這樣?當然不是了!不論是幹哪一種行業,只要是人類,只要是需要在這樣社會生存,無一不會拼了命地用任何方法賺錢。可是,我認為會計正是其中一種不斷工作、用時間和生命去換取有限/不多金錢的一種行業。
即使是會計經理,薪酬可能有四萬~五萬,但其所投放的時間也是每星期至少70小時,而這是還未能完成所有工作的時間(當然,工作永遠是做不完的)。可是,同樣是四萬~五萬的其他行業卻有可能是不用超時工作的(當然也有其他辛苦的地方)。
正如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提及過,不同行業有不同情況。我希望指出的並不是從事會計的比其他行業更慘,而是會計的工作性質往往令人付出很多但收穫很少,令當事人可能產生「要付出更多才能獲得更多」這錯誤的想法(因為從事會計的已經付出很多了!)。簡單的例子有:工作太多,令每天工作12小時仍然不夠,只有在星期六日在家裡加班工作。
我想,這不是病態嗎?為何我們好像注定必須要不停地工作?我們是在某遊戲的某種設定中生存著嗎?還是說我們吃了什麼果實,結果被上帝懲罰我們必須要不停工作至某一個程度才能生存下去?這不是真的吧?
我想,這從來都是習慣的問題。
我們習慣了適應超時工作,總覺得工作太多,在正常工作時間做不完,便想不如在這之外多抽一點時間工作吧?結果這「多一點時間」變得愈來愈多,由最初的每天一小時變成三小時,或者更多。
沒錯,工作就是工作,有其完成的期限。在期限前完成就是我們的責任,完成不了就是我們的無能。可是,從另一角度看,我們不是機械人,也不是完人,不可能每天工作二十小時,也不可能將所有工作全部完成。如果上面怪罪我們的話,我們真的要認真思考,是否真的是我們的錯誤?上面是否將三個人以上的工作交予一個人來做?這種不停工作的文化是否我們所希望、所能接受的工作文化?我們會否有其他出路?
雖然不想承認,但會計師正是那種會輕易習慣超時工作的人,因此我希望同行(包括我自己),在下一次超時工作時,可以想想「Memento Mori」這兩個字,想想我們即將在將來的某一刻死亡;想想我們可能在不停的工作之中忽然不知就裡地完結了人生;想想我們可能什麼都未有做過便眼前一黑。
那我們應該怎辦?首先,我們必須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我們不是為了工作而活,而是為了過一個無悔的人生而活。人生意義是什麼?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意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就讓我們在人生中慢慢找尋吧!最重要的是,我們能過一個自己能接受的人生。因此,我們需要興趣。
興趣不是限於某種運動/活動:它可以是很有意義的義工服務、沒什麼意義的看漫畫打電子遊戲、鍛練身體的各種運動、體驗各國文化的旅遊探秘等等。沒有人會要求我們應該選擇什麼興趣,因為我們已經不再是怪獸家長眼裡等著被安排人生的小孩子,而是為了不再被工作吞噬人生的成年人。
興趣能為我們帶來的不只是休息時間,更是個人的成長空間。當我們花時間在接觸工作以外的事情,我們便有機會學習到工作以外的技能,而那些技能將會為個人成長、甚至將來事業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契機。例如,當我們的興趣是長跑,那我們將會比更其他人更有耐性,更能忍耐沉悶的玩意。這種超凡的耐性和堅持的能度將會使我們更能忍受工作的煎熬。或者,當我們的興趣是看電影,我們將能透過不同的電影接觸到不同人扮演著不同類型的角色,使我們更能理解現實生活中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狀態,令待人接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其次就是要找到令自己成長的機會。這裡,我會傾向找一些工作以外的成長機會。例如,找一位你認同的非本業的朋友/同事,定時相約他們出外吃飯,並在席間與他們傾談的時間向他們學習:可能是學習他們的談吐舉止,或者他們的待人處事的態度,或者他們那超乎想像的創意,或者他們那超乎常人的情緒智商等等。換句話說,將他們當成是自己的Mentor,向他們學習自己所缺乏的東西,令自己變得更完整,令自己變得更出色。
另外,我們也可能經常與其他人參與討論。被討論的課題可以是任何事情,重點並不是課題的種類,而是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同人在不同角度的不同觀點。例如,我們可以討論MTR經常發生列車延誤的情況,但他們竟然每年都提高車費。在我們大聲問道「天理何在」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從股東的角度、或者公司的營運角度出發?當然,這些只是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沒有必要十分認真地看待。這裡的重點是擴闊自己的眼界,而非被局限在某個角度。
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一個事實:人生只有一次,之後便什麼都沒有。那麼,我們為何仍然要花上所有時間工作?當我們對工作過分負責任,我們便對自己的人生過分不負責任。這真的是正確的嗎?在意識到「記住(你將會)死亡」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想到「記住(你這一秒)仍然生存」。讓我們充實、無悔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