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619-pro-blog-self-value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619-pro-blog-self-value-my-place
還記得以前曾經到一間公司進行面試,面試官是那裡的Financial Controller。他在面試後忽然老師上身,苦口婆心地向我說了一些大道理。他說:「如果你想在會計這一行生存,你必需要懂得會計所有基本技巧,包括入數,也包括月尾埋數。如果你連埋數也不懂得做,你永遠也上不了上層,只能一些做著初級會計才會做的工作。因此,不論工作何等辛苦,也不論薪酬何等微薄,你也要找到一份能為你打好基本功的工作,不然等著你的就是有絕望的未來…」
最後那句「絕望的未來」是我說的,因為看來氣勢更強(笑)。我認為那位Financial Controller的說話並無道理,因為做會計懂得準備帳目,與做醫生懂得診症,或者做廚師懂得煮菜顯然是一樣道理,不然任何人也可以做任何職業了。
可是,我同時也認為,做會計並非一定要懂得準備帳目,正如歌手並不一定懂得音樂,或者做足球教練不一定懂得踢足球。當然,在基本功不足的情況下還要繼續走上會計之路,當然是比做核數更加困難,可是很難並不等於不能,重點在於當事人的價值體現在何處?
很多人說,讀書時學到的東西,在將在社會裡工作未必能夠應用得到,因為那些說白了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在現實世界裡可能是另外的一回事。例如,在大學時學習到的管理理論,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應用不了,因為當實際上要管理人類時,當中的不確定因素必定令人不能按著書中所說的行動。
可是,價值判定就是其中一種在大學時學到、而在日後在社會裡工作時又能應用到的知識。我可以說,如果我們對價值這東西沒有深切的了解,對自身的價值沒能好好地判定,我們永遠只能夠在社會的底層工作、生存,直至退休。
這裡所涉及的問題是:如何去尋找自身的價值?是否做好本分就代表產生價值?是否老老實實地學到某種職業上的技能便能體現價值,最後爬到最高點?
我並沒有自大到認為自己能指導別人如何尋找和判定價值,我也沒有自信自己能在這篇有關價值判定的文章上帶給讀者一絲的靈感,但我希望能在這篇文章裡整理下我在尋找自身價值的旅途上的所領悟到的一點想法,為自己提供一個更準確的方向的同時,也能令讀者知道了解自身價值的重要性。
要成功了解自身價值,我認為當事人必須能夠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否能與大環境的價值觀融合?以及知道自己能成就到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慢著…!剛才提到的那位Financial Controller說的話不是挺有意思的嗎?他說的話在我來看就是說:「只要做好本分,就能產生價值。」
事實上,我一直以來都對於「做好本分就代表產生價值」這種想法並不反對,因為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每種職業在社會裡有其獨特的位置,只有學懂某種職業裡的獨特技能(對我來說即做好本分),其價值便能體現。
舉例說,內科醫生如果能夠增加經驗,使自己能夠更快更準確的診斷某種疾病,他便能體現他診症的價值;外科醫生如果能提升做手術的技巧及對人體結構的了解,他便能體現他做手術的價值;司機如果能在駕車技巧上下苦工,他便能體現他駕車的價值;會計師如果能更加懂得會計準則,他便能體現他做會計的價值。
這樣的話,愈有價值的人便愈被重視;愈有價值的人便愈會得到更多;愈有價值的人便愈會成功,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吧?可是,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努力地希望體現自己職業的價值,我們也未必取得成功,反過來說可能一生也不受重用?這是怎麼一回事?
例如,已經完結的美國電視劇《M.D. House》一劇中的男主角侯醫生顯然是在學界中其中一名最有價值的醫生,因為他的診症能力無人能及,每次遇到奇難雜症,他總有方法找出真正令病人收苦的疾病,然後對症下藥,拯救生命。可是,在劇中的世界,他的存在卻沒有受到業界的重視。若果不是他所認識的某醫院的院長重視他的診症才能,他可能連醫生也當不成。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侯醫生本身十分難以相處的性格,令身邊的人,不論是醫生、護士,甚至病人,都不希望與他合作相處,結果即使他能完全體現他作為醫生的診症價值,他卻未能備受重視,也未能取得成功。
雖然侯醫生是一個虛構的角色,但他的經歷為我們說明一件事:我們自身重視的價值,和別人眼中我們應該有的價值,可能並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要成功,必須要知道究竟我們的上司,或者身處的地方,究竟希望我們是一個什麼人?(自己的價值觀能否與大環境的價值觀融合)究竟希望我們能夠做到什麼?(自己能成就到的價值)
首先是價值觀的問題。
我在舊公司工作的日子裡工作並不如意。一直以來,我只是努力地工作,希望做好自己的本份。我相信作為一位會計人,必須具有努力不懈、不怕加班工作的的工作態度,不斷以完成手上工作為目標而努力。可是,即使我深信自己有以上的工作態度,我的存在依然未受重視。
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因是因為別人的表現比我更好。為什麼別人的表現比我更好?因為我所負責的工作並不是上司眼中的重點工作,因此即使我比其他人更努力更願意付出,我也得不到相應的重視。為什麼我沒有得到上司眼中的重點工作?因為職位和職級問題,也因為一直以來負責那些工作的人沒有大錯;做熟了,自然讓他們繼續做。
結果,努力了數年,付出了時間和精神,卻得不到重視,反而覺得自己比標準還差,最後我只能鬱鬱不得志地選擇離開。
之後,我來到了現在的公司。在這世界裡活了十多年,經歷了不同的轉變,但有一件事卻並沒有經歷多大改變:那就是自己的處事態度。只要你一直以來都是以十分認真的態度工作,你永遠也會以十分認真的態度工作,而不會忽然工作變得散慢。因此,在新公司裡,我沿用以前那認真、努力的態度對待每一件工作。
同樣的工作態度,卻因為公司和上司的不同而有了巨大的改變。上司欣賞我的工作態度,認為我那種認真的態度能把事情做好;相信我能把重點工作做好,因此不介意把最重要的工作托付給我;認同我的能力,並且重視我的意見。
為何不同公司會有不同的待遇?我相信很大程度是因為公司和上司的價值取向不同。舊公司不會輕易相信年輕人,傾向重用有經驗的人,因此年輕人在那裡不易向上流;新公司是西方人領導的公司,傾向有能者居之,而非經驗主導。
換句話說,只要找一處和自己價值觀相似的地方工作,我們便能成功,對嗎?
我認為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知道公司重視的價值體現在何種地方?即是說,究竟公司會重視員工工作態度?還是重視員工的賺錢能力?重視員工的團隊精神?還是重要員工的個人能力?這些就是有關自身能夠成就到的價值的問題。
舉例說,A的老闆是一名對消費開支十分重視的人,只要開支稍為多一點也會表示不滿,即使A是一位會計經驗十分豐富的會計師,如果他未能在公司日常營運中表現得節儉,他也不能體現出他的價值,最後還是會被老闆認為表現不夠好,或者被其他新來的取代。
又例如,B的老闆是一名十分重視預算的人,認為預算與現實開支及收入的差異必須要在數個百分率之下,否則便認為管理出現問題。當然,預算與現實不符是一般會出現的結果,但老闆的要求卻很多時是絕對的,因此如果B能在設計預算的時候多花心力和時間,計算出較為合乎現實的數字,並在現實營運中能做好控制,那他將會比一位四大出身、又有較多經驗、卻不太擅於控制預算與現實差異的人更有價值。
或者,C的老闆只追求現金,因此經常要求C不要將時間放在不會為公司帶來收入的日常會計工作,反而應該將心力放在如何為公司改善應收帳款之上。換句話說,只要C的能令公司的應收帳款儘快收回,哪怕C仍然未成為專業會計師,或者只是大學初畢業的新鮮人,他也有機會能勝任公司的會計師一職。
在這裡總結一下吧!
在擁有不同價值取向和價值要求的地方工作,令我有幸體驗天與地的迥異經歷。過程中,我感到要在這個世界生存,我們必須要了解自己的價值觀為何?自己存在的地方的價值大方向又是什麼?如果我們在一處工作態度十分認真的地方工作,我們會否因為可能存在的輕率態度(不相容的價值觀)而令我們在這地方取得失敗?
這和中國人經常說的風水有點異曲同工的感覺。只要大環境的情況與自身的狀態相合,我們做事便能更加得心應手,運勢自然會傾向我們一方;反之我們則會不時遇到挫折,未能做好任何一件事。
同時,我們要知道自己能體現出什麼價值?如果我們是在一個重視經驗的環境工作,我們又是否有足夠的經驗(自身的價值)讓在位者看到我們的存在?
最後,祝各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