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703-pro-blog-accountant-transformation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703-pro-blog-accountant-transformation-by-travel
我一直認為,比起累積會計的經驗,累積非會計的經驗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假如有十個人應徵某公司的會計,當中九個人也是只有會計相關的經驗,而第十位應徵者卻在會計經驗之上還有著其他的才華和經驗,那我將對第十位的應徵者表現相當期待,而聘用他的機會亦相對較高。
這裡要注意的是:我並不是想反客為主。要在會計這一行生存,會計的經驗和能力是必須的。如果某人希望成為會計師,但他卻集中精神在非會計的東西上,他將不能成為一位會計師。我認為,當會計師們獲得豐富的會計經驗和能力後,他們只有獲得非會計的經驗和能力,才能再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價值。
這就正如讀大學時,為什麼很多人都會選擇參與和自身修讀的科目不同的課外活動?為何那麼多人會希望加入學生會/上莊?為何一些領袖訓練活動總會大受歡迎?這正是因為當學生們在花時間修讀他們的科目,並取得相關行業的實習之後,這些活動就是豐富他們履歷、令他們與同系的人顯得與別不同的重要元素。
這些是十分容易明白的道理。唯一問題是,我們究竟要如何做到?
為什麼在想的時候這麼容易,但在做的時候卻那麼困難?這正如做運動一樣,每個人也知道做運動對身體好,但又有多少人真的會持之以恆地做運動?又有多少人每星期都能夠/願意花時間去做運動?這正是在香港工作生活的最大考驗:差不多每一位打工仔都不能夠準時下班。超時工作對我們來說其實並不是超時工作,因為我們的工作時間從來都不是合約所列明的朝九晚六;我們的工作時間是要將每天的工作都要做好的所需時間。
這樣的工作模式令我們不但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接觸工作以外的事情,而且也沒有精神去思考工作以外的事情。當是,這只是不為,並非不能。有人選擇在工作至晚上十時後,花一小時回到家裡後,再花半時間到街上跑步做運動;也有人每星期堅持一次星期六/日到健身房做運動鍛練自己。我相信當中不乏會計師之輩。這些事例都表明,即使我們工作得如何辛苦,我們也能有時間有精神去接觸工作以外的事情。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得到這樣的事情?
換句話說,只有能在繁忙的工作以外還能有心去幹工作以外、自己十分堅持要做的事情,我們才能有機會將自己升華至另一個地位,獲得更大的價值。這份堅持是十分重要的,是分野自己和別人的重中之重。
那即是如何?即是說不要將自己困在一個牢籠裡,將自己固定在某一個地方。雖然這種專注力確實有機會令人在某一個領域中取得成續,但與其與單一領域中的上千、上萬人競爭,取得取高位,何不有讓自己在多個領域裡都有立足之處,並在不同領域裡展示其他領域所學到的能力,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出乎意料的。
舉例說,作為一位出色的銷售人員,出色的說話才能必不可缺。一般能在銷售員團隊中脫穎而出的人都是有著一條三吋不爛之舌,把需要銷售的貨品/服務說得「天上有地下無」,也能把對象客人說服得不禁立即取出信用卡付款。
可是,是否沒有口才的人就不能成為一位出色的銷售人員呢?當然不是。我認為口才是一種天賦的技能,如果某人自小口才並不出眾,長大後也不會太出色,但口才不出色並不代表不能成為出色的銷售人員。重點在於能否令客人願意購買某產品/服務。
假如某人有會計的經驗和才能,他便可在每一次向客戶推銷時都會準備很多數據,以期說服客人某產品/服務確實能為他們賺到錢/享受到想要之物;假如某人有運動的才能,每一次向客戶推銷時都會在談話中了解其對運動的興趣,如果是喜歡談運動,那便可以與他們談某某比賽的事,如果是喜歡做運動的話,則可以相約客人在某時某地一展身手,正如很多工司都高層都喜歡在打高爾夫球時商談生意一樣;假如某人有寫作才能,則可以利用其文筆及創作力為有關產品/服務寫上能幫助推銷的文章。
那麼,在會計行業裡,非會計的才能是否真的有用武之地呢?當然有了,只是效果如何則要看當事人如何使用其非會計的才能。我在以前的文章也曾經說過,要成為一位出色的會計師往上流,必須要學到會計以外的東西才行。例如,如果公司有熟悉的銷售員,則可以在與他們談天之時,向他們學習說話技巧:如何向別人推銷產品/服務,更甚的是如何向老闆推銷自己的能力?如何以正確的問題問到想要的答案?如何透過別人的表情猜想別人的心意,以期知道他們在提供會計資料時是否有問題?
又例如,如果公司有熟悉的客戶服務員,則可以向他們請教如果訓練自己的情緒商數,以期令自己在被老闆追趕工作時也能平靜對待?如何以有禮貌且別人一聽便覺舒服的聲音表達自己,令對象自己且樂意為自己提供相關的會計資料?如果在別人發怒時安撫對方,令對方對自己的壞印象減至最低?
又例如,如果公司有熟悉的科技專才,則可以向他們學習如何將一件事物分拆成十數個部分,並且逐一進行拆解,從而令自己在面對公司帳目時也不會因為過於複雜而自亂陣腳?如何將感性抽離,以純粹的理性角度面對事物,從而看到事物客觀的一面,讓自己不會因為個人的感情而影響一些預測數字的準確性?
除了向朋友學習,與及主動進修其他課程,我們也可以藉由其他途徑來學習非會計的能力。舉例說,叻sir以往經常說,向你認為值得學習的上司提出邀請,不論是相約食飯也好,還是相約喝咖啡也好,找一個機會和他們說話,從他們的經歷裡學習如何取得成功。他們可能不是你的朋友,卻是能助你內心成長的重要因素,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另外,經常與朋友或上司討論一些話題/分享一些見解,強逼自己在自己的領域/其他領域學到新的事物,以分享來強化自身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舉例說,定期做一些有關溝通技巧的分享會,並不時在網上或書店更新自己對溝通技巧的認知。我相信這對會計這個對電腦的時間比對人還要多的行業來說是一個很棒的鍛練。
再來說是很多核數師都會做的事:經常四處遊覽。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並不是胡言亂語。可是,我想如果只是到外國遊玩的話,是不能有很大的轉變的。我認為當事人在認真計劃去那裡和如何去之時,便能學習到如何策劃事情,也能知道如何應付突發的事情了,例如班機延誤、天氣轉變導致行程有誤等。另外,在外國也能學習到當地人的文化和態度,在可見的事業國際化(向上流的同事應該會接強到更多外國人吧?)的路上必然有幫助。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學習非會計知識和能力的舉動十分浪費時間,因為本行的工作時間已經是長得不在話下,如果還要在此花上時間做其他東西,那不會十分奢侈嗎?我卻認為這種涉及個人成長的事情是值得花時間去做的。如果我們不盡量把握時間令自己變成與別不同的會計師,在數十年後我們將只能繼續做著會計,遑論成為什麼CEO、CFO,或者創立自己的生意了。
即使這樣也沒所謂?當然,路是自己選擇的。對我來說,我當然不想做一輩子會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