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女.相心(一百二十一):加班工作人生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911-pro-blog-overtime-accountant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accounting/150911-pro-blog-overtime-accountant-satisfaction

「究竟下班後是否仍然要工作?」我相信這是一條大部分會計師心中都一定會有一個所謂「必然」的答案、但每一次面對時卻必然選擇另一個答案的問題。

 我相信,那個所謂「必然」的答案應該是「否」,而那另一個答案應該就是「是」。

最近有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說作者自己是某店的售貨員之一。在某天當他的店準備關門,一位師奶卻忽然闖進店裡,說要買東西。結果因為該師奶的數十元消費而令某店員遲了下班,使他大為不滿。在文中他表示自己只想準時下班回家休息,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屬於自己的生活,而並不稀罕加班後的少量加班費。

這令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本來在香港從事精算師,卻因為不滿意香港的加班生活而毅然放棄在香港生活,結果與愛人倆隻身跑到澳洲,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以追求work-life balance。他們好不容易才找到安身之處,並在當地找到適合的工作,但仍然要面對將來未知的挑戰。那些挑戰對比起我們這些一直在出生之地生活的人當然有過之而無不及:僅僅是要重新適應新環境這一項挑戰就已令人感到有壓力。可是,為了不想自己的人生成為過分加班的工作人生的犧牲品,他勇於接受這種新挑戰。

 的確,世界之大總會有一些不介意加班工作的人,也總有像我朋友那種為了減少加班而勇於離開香港這個工作壓力十分大的城市。那麼,不同的工作文化之間是否存在著對與錯的分別?是否為了成本效益而不斷工作的香港文化就是錯?是否為追求work-life balance的外國文化就是對?

哈!我想答案是顯然而見的:在這個話題上,我們永遠也分辨不到對與錯。畢竟,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優勢與劣勢,要簡單分辨當中的對與錯是不可能的任務。

也許,我們必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我們是否願意在下班後工作?」。

我上司並不是一位工作狂。他表示他每一天也希望準時下班,然後去幹自己的喜歡的事。可是,每一天,他都要加班工作至九時、十時,之後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家小睡數小時後再上班。有時候,他還要在週末帶電腦回家工作。他表示,手上的工作多如繁星,根本做不完。他的上司一邊說不要加班工作,一邊卻不斷給他大量的工作。我不知道那些工作的內容,所以不知道究竟是他的工作效率有問題?還是他的工作量已超出一個人所能接受的範圍?但我十分相信是後者。

可是,他卻每一天都希望我能在七時許前離開公司,不然他會用盡辦法迫我離開。另外,他也不容許我在週末或放假的日子接觸工作,說放假的時候便好好放假,不要工作。說真的,儘管我卻覺得這樣做太過專橫,因為我也有我需要/想花時間做好的工作,但我很感激他那份心意。我深明他的想法是,不希望我的人生變得像他自己正在過的人生,因此他選擇像當下很多父母一樣,因為兒時自己做不了某樣東西,於是將這份期望加諸到自己孩子身上,向我加諸他自己的希望:希望擁有一個work-life balance的人生。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上司這樣的做法,儘管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關愛。可能是性格的問題,從小我便願意比別人投放更多的時間在某工作,期望能儘快完成工作,以獲取滿足感。換句話說,我願意選擇加班工作的人生(當然不是瘋狂加班了,而是以我願意花的時間來工作)來完善我的工作。為什麼?因為我是工作狂?非也,因為我總是心急希望儘快完成工作,以期能儘快開展另一份工作。

 
那麼,我是否選對了行業?答案是否的,因為我也不喜歡加班:我只是喜歡感受完成工作後的滿足感。這份滿足感有如每月的薪酬,能為我帶來正面的衝擊,推動我不斷向前。但是,我確信當下香港有很多行業(特別是會計),其加班非旦不會為員工帶來動力,而且還會減低其為公司帶來貢獻的動力。

在這裡讓我作出一個小小的整理。我認為,加班工作並非是絕對的不好,只要加班的時間是自己接受到的、且能為自己帶來動力及提前享受完成工作的滿足感,那加班絕對是好事。可是,目前在香港便有很多過分加班的情況,只是單方面燃燒人們的鬥心,結果鬥心被燃燒殆盡,最後只剩一副沒有靈魂、只懂得機械式地工作的軀殼而已。

說了這麼久,其實我就是想說那條老問題:「究竟下班後是否仍然要工作?」其實並沒有所謂「必然」的答案。這並不是一個擁有客觀答案的問題。當然,你可以說客觀的答案可以是:

1.      早些下班陪家人朋友愛人;

2.      早些下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希望過的人生;

3.      早些下班去讓老闆和其他人了解自己並不是工作機器;或

4.      早些下班好好休息,令身心也變得更加健康。

可是,以上的所謂「客觀」的答案也可以有持相反意見的「主觀」看法:

1.      如果家人朋友愛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沒有時間陪自己,工作不是最佳的排遺時間的事情?

2.      如果當下心中最記掛的就是工作,那為何要準時下班,而非繼續工作直至不想做為止?

3.      自己是否工作機器並非由單一的因素決定,或要看其他因素,例如在閒餘時與別人相處的情況。

4.      要令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並不需要完全將手上的工作都放在一旁,而是只要將心思放在別的地方便已收休息之效。試想想,在大部分人休息時,手機並不離手,即是說他們正在做另一項工作而已,但他們卻竟能從中獲得休息的時刻?當中的意思是什麼?這實在是顯然易見了。

即是說,下班後工作與否其實可能是十分主觀的行為。問一問自己:「究竟我們是否願意在下班後工作?」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想在正常下班時間後的什麼時間下班,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想法,也取決於我們對目前這份工作的重視程度,更取決我們在那時是否真的可以加班工作。

按這樣的看法思考,現時一般老闆的心態顯然是不妥當的,即他們總是覺得工作就是要加班,準時下班就是罪過;會計界的工作態度也是不妥當的,即他們為了完成工作而毫不理會當事人是否真的有時間和願意加班;我上司的工作態度也是不妥當的,即他不重視我希望完成工作的態度,盲目希望我在非正常上班時間放下工作。

但是,這是否說明主觀看法就是主導?非也。從來我們的工作就不是我們一個人決定的。對老闆來說,隨著公司發展得愈來愈大,生意和成本都變得愈來愈多,在公司一時間不能聘用更多人手來處理當下工作下,唯有要求同事加班,而不加班的人看來就是不願與公司共度時艱的人;對會計來說,資源與工作量的不合理分配是當前、也是可見未來的重點問題,難道就因為小小的個人意願而令重要的工作完成不了?對我上司來說,下屬在工作上是否得到合理的待遇是他關心的地方之一,他只是因為不想會計瘋狂加班的種子在這裡萌芽而有所行動,這樣的他也有錯嗎?

換句話說,我認為「究竟下班後是否仍然要工作?」的最理想反應就是再問自己「究竟我們是否願意在下班後工作?」,從內在的自己取得「主觀」看法。可是,在不可能忽視別人的一些「客觀」看法的情況下,這樣的衝突(即部分人習慣以所謂客觀的角度看待加班工作,卻忽略了當事人的主觀感受;部分人卻習慣以自身的主觀的角度看待加班工作,忽略了別人的看法。)為我們帶來了在工作上的了一份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無力感。

就是這份無力感,驅使我的朋友離開香港,到澳洲這樣的一個令人感到舒適的地方生活。那裡是否沒有加班工作?我想大部分人也能準時下班,因為一般的工作量也只會是適量的,當然如果有需要的話也許要有一些加班,但必定不會像在香港那樣,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是否工作。當然,我從未試過在當地工作,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

人生本來就會遇到很多衝突的情況,多一件也不多。我只希望我這篇文章能為各位老闆、上司和下屬送上多一份對加班工作的看法。

This Post Has 2 Comments

  1. 罔相心

    其實真係冇既定答案, 真係要按實際情況做人. 呢D時候我就buy 中國人GE中庸之道. 但講就容易, 做起上黎就渡知點去中庸….在理, 工作做唔完點都要加班, 在情, 則叫同事加班會影去佢地本來的下班計劃….anyway, 這D就係人生.

  2. Bitter Melon

    我覺得沒有既定答案,全視乎每個人如何看待「工作」。例如熱愛工作的人,你叫佢哋唔好加班早啲走,佢哋可能會覺得唔舒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