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education/151009-pro-blog-accountant-five-important-points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zh-hk/resources/education/151009-pro-blog-accountant-five-important-points-to-be-fair
從小我學校的老師便教導我們應該要放大自己的優點及改正自己的缺點,因為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變得更好,更能把事情做好,更能過一個令自己滿意的人生。
因此,我一直以來都是以這句說話作為自己的人生座右銘,不斷去放大自己的優點,也不斷去盡力改過自己的缺點。可是,隨著年紀增加,我心中的疑問也逐點增加:究竟我要以什麼來證明自己所認為的優點,真的是其他人認為的優點呢?同樣地,我如何得知自己努力去改善的缺點,也是別人心中所認為的缺點?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自少便被教育要好好幫助別人,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要互相幫助的世界裡。可是,有時候當我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時,我便被別人私底下說我不應該那樣做,因為他些事情是對方的責任,我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心力去幫別人,不如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承認自己對這種提點心感不快,因為我心裡總覺得幫助別人並沒有錯,而且我也不是幫助大奸大惡之人做傷天害理的事,為何我那出於友善的行為會被人說成是多管閒事呢?雖然不明白,但我也沒有因此討厭那提出意見的人,因為我知道他這樣做是出於好意的。
在這個社會工作愈久,這些事情出現得愈頻密,令我開始明白一件事: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就如世界的善與惡一樣,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每一個人心中也有其善與惡的定義,因此才會有《死亡筆記》這類作品的出現:有人認為殺死殺人犯的夜神月才是善的行為,但有人卻會認為他的殺人行為無疑就是惡的行為。我想,這一種想法絕對能套用在個人優點與缺點的判別上。
那麼,對於會計師來說,又有沒有一些行內認為是優點、卻在別人眼中應為是缺點的優點呢?在我看來,這些優點至少有五個:
–會計師眼裡的優點:
這是會計師都必須要有的工作態度。作為管理公司財務的人,會計師當然要知道公司的財務在什麼時間出現什麼程度的變化,因此我們必須要盡量了解各種變化。
另外,隨著公司的規模日漸變大,公司的交易量日漸增加,財務管理上的複雜性也會增加,會計師們必須要有像醫生一樣的細心,以為病人做手術的心態看待公司的日常營運。
在給予老闆的報告上,我們也會盡量深入地提供不同的數字以供老闆作出多角度的分析,最後為他的生意決定提供最詳細的支持論據。
–別人眼裡的缺點:
一般來說,這分細心無疑是一份優點。可是,過分的細心卻會對非會計的人帶來壓力。
我的朋友A曾經向我訴苦,說公司的會計部同事B經常向他查詢開支的詳情,又要向他和他的同事提供有關的資料。朋友A平時工作極忙,每天工作至夜深,因此沒有多餘的時間應酬同事B。因此,他曾要求同事B說如果有人問起有關的開支的話,可以直接找他。但是同事B堅持自己要知道所有東西,令朋友A和他的同事感到不滿,不明白為何自己的工作多得如山,還要應酬那位會計部同事B?
另外,我所認識的同事C也對於會計師問長問短的工作方式深感不悅。他表示在每月的例會上,他必須要向會計師回應當月的開支為何與預算不同。同事C表示,有些項目出現數字上的大變化當然能好好解釋,但對於某些只出現少變化的項目上,他卻不知如何提供解釋?例如對比起辦公室設備增加了50%,其他辦公室開多了15%便不太起眼,但同事C也要對哪怕1%的變化作出合理的解釋。
這種程度的鉅細無遺對非會計的人來說都是壓力的來源。
二、按規矩辦事
–會計師眼裡的優點:
會計師當然按規矩辦事了!因為他們是公司財務上的最後的守門人。如果某開支已根據既定的審批程序,而且老闆也同意的話,那相關的開支最後都會是有效的,反之亦然。
另外,為了避免一些錯誤或危機的出現,會計師都會按一些有關內部控制的工作程序工作,例如某開支需要什麼的文件、通過什麼人的過目、獲得什麼人的簽名同意等。別人可能會覺得會計師這樣的做法是種固執,但如果連會計師們也拒絕行使這份固執,公司財政上的穩健性將會大大下降。
–別人眼裡的缺點:
剛才說過了,在別人眼中這種行為會是一種固執。在部分人眼中(例如老闆),他們會覺得會計師們往往喜歡化簡為繁,一些簡單的決策有時為了效率,應該要以快為先,不然將會錯過了一些時機,也會增加同事的負擔,而且這樣按規矩辦事也會令會計師本身將要做更多的事情。這種看來是損人害己的事情對他們來說是可免則免的。
而且,對他們來說,人是活的,規矩是死的。因此,作為人生存在這個世上,會計師們必須要靈活地做事,不要因為被限制在某種名為規矩的框架而犧牲效率。
另外,過分地執行規矩也可能會令同事間的關係變得惡劣,因為這樣做的話同事與會計師之間就不會存在人情這玩意,而只有冷冰冰的規矩。
三、對公司資產斤斤計較
–會計師眼裡的優點:
雖然不是自己的財產,但會計師始終要對公司的資產負上部分責任。正因為我們是公司財務上的最後的守門人,即使是老闆首肯的開支,我們也必須要有足夠的支持去說服自己相關的開支是需要的,才會心甘情願地答應那筆開支。
有人問:「難道老闆的聖旨也要反對?」負責任的會計師一定會說:「是!」沒辦法,如果不是老闆的首肯而答應某筆開支,最後犯錯了,會計師少不免要背鑊;如果是老闆的首肯而答應某筆開支,最後犯錯了,難道老闆會認錯嗎?他們也只會推搪說自己不了解事情,最後將黑鑊推到會計師身上。
因此,為了保護自己,也為了保護公司,會計師不得不這樣做。
–別人眼裡的缺點:
這種斤斤計較的處事作風,對非會計師來說,某程度上是一種災難。
回想在成長路上,他們總會與至少一位斤斤計較的人一起成長:沒錯,那個人可能是他們的父親,或者是我們的母親。這些人在他們的人生路上擔任著管理者的角色,對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總會「每事問」,並且要得到這些人的首肯才能做事。好不容易才成長成為大人,他們與父母的角色互換:他們變成了這些人的管理人。
因此,他們都深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感受,清楚了解到被別人管理的失去自由的感覺,自然而然他們希望成為管理者多於被管理者。結果,在日常生活上他們希望成為自己/別人的管理者,在工作上他們也總會對其他管理者抱有反感的態度。
這就是為什麼會計師(特別是十分斤斤計較的會計師)的存在往往會令他們感到不悅。
四、重視效率的工作態度(率直的性格)
–會計師眼裡的優點:
重視效率並非只是會計師的專利,但只要是身為會計師的人也會深明一個道理:為了要完成山多一樣的工作,我們只有提升自己的效率才能應付。
因此,我們的性格往往比較直率,說話比較直接,因為省下的每一秒可能會成為提早下班的契機!(當然,這裡所指的提早下班是指不用工作至零晨十二時。)無疑,這是悲哀的說法,但也是現實的寫照:有多少會計師能在十時前下班回家?更不用說要準時回家了。
的確,在會計師的世界裡,速度就是一切(當然準確性也是重要的。)古語有云:「唔使急,但係要快!」就是指工作上的效率。會計師也是人,也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但奈何工作也要有人做的,因此只有對效率顯得執著,會計師才能繼續生存。
–別人眼裡的缺點:
沒有人不會不喜歡有效率的人,不是嗎?難道他們會喜歡拖泥帶水的人嗎?當然不是了,但若果因為過分重視效率而變得過分率直的話,那身邊人可能會覺得不好受。
這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某人收到上司的命令去買某種東西,之後會計師認為可能買貴了,為了不浪費任何一秒,他決定當下即走到某人的跟前(或發電郵cc至所有相關人士),直接問他究竟有沒有找過其他更便宜的?有沒有想過可能買貴了?以及其他的質疑。
的確,這種尋根究底的處事方式是值得認可的,但會計師為了效率而當著眾人面(或發電郵cc至所有相關人士)直接問個究竟,當事人會如何想呢?他可能會覺得是一種侮辱:「某某會計師沒病嗎?這樣一來不是當著全世界的面責罵我?我如何去保全我的面子啊?這些小事就不能先私下解決嗎?非要當著全世界面前盤問我不可?」結果,不滿的情緒將會造成將來某件事的導火線。(例如將來可能會有一場大吵鬧。)
撫心自問,當會計師們自己做錯事時,我們會希望自己的上司在眾人面前質問自己?還是叫自己進房、三口六面講清楚?
五、性格頑強
–會計師眼裡的優點:
這是被環境逼出來的優點。又有誰希望自己在別人下班的時間自己還要繼續工作?又有誰樂於將公司看待成自己的第二個家?又有誰不希望自己能做到work-life balance?
儘管看來不公平,事實始終是事實:當會計的工作量必然大,因為公司不會願意投放資源到會計身上(因為不能幫公司賺錢),並會將會計師的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之上,以節省部分成本來多請一、兩個能幫公司賺錢的職位。
結果,我們只能變得更強來應付堆積如山的工作。
–別人眼裡的缺點:
在一般人的眼裡,性格頑強是一件好事,因為性格頑強的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輕易放棄。他們會竭盡所能力把事情做好,即使做不好也不灰心,把事情重頭再做。
可是,正如上面所說,會計師的這份性格頑強是被環境逼出來的。那麼,如果在正常環境工作下的其他人遇上這些會計師,那他們將會有什麼遭遇呢?
首先,他們會見識到一個人的睡眠時間可以有多短:每天上班時會計師可能已經在他們的座位裡,而每天下班時他們也仍未打算離開。然後,他們在工作上會感到被逼迫,因為會計師每一天都與時間競賽,因此他們養成了凡事都要逼自己的工作模式,別人當然不能倖免地被他們逼著工作了(例如催促他們什麼時候要給予什麼資料)。之後,他們會被逼加班工作,因為在會計師眼裡,其他人的加班工作只是小菜一碟(在他們眼中,一、兩小時的加班不算加班),因為他們下意識地不會體諒別人,並覺得偶爾工作多一、兩小時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換句話說,會計師大多會因為工作關係變得不太會體諒別人,也會下意識地將自己的工作模式投放在別人身上,自私地要求別人付出多一點來協助自己,並不會感到這樣做有多麼的不當。
以上五點就是我想最常出現的五種在別人眼裡最有問題、在會計師眼裡卻最為需要的優點。
那麼,我們究竟要怎樣做才好?我們應該要忠於自己行內的想法,堅持執行自己認為的優點,並不去理會其他人的想法?還是說,要好好聆聽他人的建議,認真地想想自己是否應該堅持一直以來都做著的所謂優點?可是,如果在這一點上讓步,那我們還是否能繼續當上稱職的會計師?
例如,如果一位會計師不去就每一件事都問長問短,那他如何能了解公司的日常營運,再為老闆提出有用的建議?如果他不老實地按規矩辦事,那他又如何能確保公司上下沒有出現可能危害公司聲譽、甚至置公司於危機之中?如果他不對公司的資產斤斤計較,他又如何能確保公司至少能達到收支平衡,以及確保同事至少能確定收到每月的薪酬?如果他沒有率直的性格又不重視效率,那他又如何能快速找到問題並解決之?如果他的性格不頑強,他又如何能好好地完成非人的工作?
在這樣,我只能說一句:「中庸之道。」
我總會想這一句是萬能key,能套用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卻是一句最沒建設懺的說話。因為何謂「中庸之道」?怎樣才算是「中庸」、怎樣才算是「傾斜」?什麼人能定義「中庸」?要如何確實地做才能達到「中庸」?
可是,我們的人生正正就是充滿這一種不能用文字來定義或解釋的事情。或者說,我們只能在不停的犯錯上尋找「中庸」的位置,以期能讓我們保持到自身的優點之餘,也能在別人眼中不被看待成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