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會想為何同事和朋友不能共存?既然認識到同事也是一種緣分,為何不能將他們也看待成朋友?那樣的話不會相處得更加好嗎?
或者是那時的我入世未深,少不更事,以致有這樣的想法;又或者是年紀漸大的我未有發現自己太低估工作環境的複雜性,又太高估自身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於是生出這種想法。不管如何,現在的我深深感受到,要實踐當時的想法其實是十分困難。
在作進一步的思考之前,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朋友,什麼是同事?朋友可以是我們在學時期的同學,也可以是其他會一起玩樂的人。我們很少會與他們起衝突,因為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利害關係;當進一步成為知已好友時,我們更能互相交心,與對方傾訴心底話,以及向他們諮詢意見。
至於同事,一句到尾,就是工作上所認識的人。在工作上面,我們最好與他們保持友好關係,因為當關係變得不好時,有關工作也會處理得不好,令工作效率下降之餘,也會令上司有微言。因此,對著同事,我們時刻都會掛上一個笑臉,期望笑容能化解所有潛在的干戈。
你可能會覺得我太負面了。「我現在不是好好的與同事成為朋友?」、「我經常與同事一起交心啊!」、「我與同事之間沒有秘密的。」的確,我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說同事和朋友必然不能共存,但當與同事出現利害關係時,朋友的連繫可能連一點浪花也經歷不起。
什麼叫利害關係?最普通的是在金錢上面有關係的事,例如某些職業會出現互相競爭以賺取更多佣金的情況,如銷售人員,他們往往會因為未能達到目標數字而要與同事爭單,結果出現不和的結果。另外就是工作上的功勞和黑鑊的情況,如在努力過後發覺所有功勞都被上司和其他同事搶去,或者在努力過後上司和同事不止不體諒,還因為他們在承受上面的壓力後將有關的不快發洩在自己的身上。這些都是沒有人想看到的結果。
這些的確就是現實。當我們的生活一帆風順時,我們當然不會出現情緒波動的情況,那麼我們友善的一面當然能輕易浮面,與同事十分友好地相處。可是,當我們經歷一重又一重的巨浪時,我們還可以將公事和私人感情分清楚嗎?我們還能冷靜地面對同事嗎?
這種經歷重重巨浪的情況在會計界十分常見。為什麼?我們又不是要「追數」賺佣金?當然,我們不會因為多勞而賺得更多,但我們在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理性地冷靜工作已經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了,還說要以對待朋友的態度看待同事?
這根本是超越人類極限的事,正如最近外國有一則新聞,說女子A的女兒被朋友B意外撞死,但他卻仍然好好對待朋友B,並在一年後另一小孩出生後第一時間與朋友B分享喜悅。這根本就是十分少有的事。當然,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一定會有如此心胸廣闊的神人存在,但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都無時無刻地著緊自己的事。
對會計師來說,不斷的超時工作帶來不斷的壓力,不斷的壓力對情緒帶來影響,正常人的樂觀情緒逐漸減少,負面情緒卻不斷變大。最後,當某一方忍受不了而爆發,最終雙方都受到傷害。
同事A加入了公司兩年,是一名會計師。最初他深信同事和朋友是能夠共存,於是他對每一位同事都以朋友的態度來看待,甚至每一次當他有一些私人問題,他也會向同事問意見。他十分享受和同事以朋友的關係相處,因為這樣做確實令他在工作上找到同伴的感覺。
可是,隨著工作量愈多,他和同事的壓力愈大,有時更要超時工作至夜深。同事A的想法就是,即使要工作至夜深也沒關係,只要不是自己一個努力而是整個團隊努力便能捱下去。可是,工作量愈多犯錯便愈多,互相指責的機會便愈大。同事A感到自己不斷努力,將所有時間放在工作上,卻無奈因為一些犯錯或者做得不好而被同事責怪。
他的想法是:為什麼身為朋友的人會這樣責怪自己?當然他絕對了解自己所犯的錯和做得不好的事,但他的想法是:既然是朋友,那為何不能夠用其他平靜的方法來指出,而要面對面指責自己?他問自己,如果換作是他發覺同事的錯誤和做得不好的事,他會如何處理?他自問會平心靜氣告之,因為他不想珍貴的友誼被一時的怒氣而破壞。可是,就結果來看,只有他才有這樣的想法。
結果就是,他受傷害了,而他也了解到,同事和朋友的關係並不能共存,因為別人不能像他那樣,把朋友的關係放在最優先,把對方的感受放在最前,因此他漸漸地不再以朋友的相處態度對待同事,而開始不再那樣親密、那樣赤裸裸地交往。
當然,工作量是不會因為態度轉變而減少,犯錯亦然。這是資源分配上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改變到的。可是,同事A不再太介意(些微介意也會有的,畢竟我們是人,是情感的動物)其他同事的責怪,因為他知道他們只是同事,而他們的責怪只是基於工作上的事情。那一刻開始,同事A不再經常在工作間掛上笑容,而是冷靜地、沉默地工作。
我們可以將這個例子當作故事來看,但如果我們細心地留意工作間,我們也許能夠發現有數位這樣的同事:本來就不是那樣陰沉的人,偶爾也能看到他大笑和很開心,但大部分時間卻是十分沉默,十分抗拒別人和自己有進一步的關係。我想,那些表現就是自我保護的表現,是同事A那一種情況。在某程度來看,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那些同事不會因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而在情緒上變得波動,但不好的就是,他們在團隊相處之中的投入性(而非工作上的投入性)會變得不太好,令別人有「他是否想離開?」的感覺。
沒辦法。針無兩頭利,要麼就是不再投入來減低自己所受的傷害;而麼就是投入來維繫團隊,結果令自己受傷害。可是,同事和朋友的關係是否真的不能共存?
看到這樣,相信你心中已有一個想法,就是:「不!」的確,我在之前已經提過,同事和朋友的關係不能共存的主因是利害關係的存在。換句話說,只要涉及的同事之間沒有利害關係,那麼有關人士便能做朋友了。
這就是為何我知道同事A的故事的原因了。我和他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很多時都會互相分享想法。當然,這是因為我們的性格相似,某些想法也接近,因此我們才能變得無所不談,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不同團隊的,因此我們在工作上不會有接觸,我們也不會向雙方的上司或同事打小報告。這種關係讓我們能維持朋友的關係:我們不會擔心對方的爆發會令自己受傷。
換句話說,同事間的確能成為朋友,重點在於雙方都能為對方提供一個能暢所欲言的環境。只有這個環境的存在,朋友的關係才能維持。
例如,你有沒有聽過別人說創業做生意不要找朋友當拍檔?為什麼?因為當朋友犯錯或出現意見不同的情況,我們能怎樣做?是直接指出?堅持己見?還是接受對方?當處理得不好,不僅令自己在生意上蒙受損失,而可能因此而失去珍視的朋友。
朋友B現在正與他的朋友一起做生意。他們每人拿出差不多金額的一些錢出來作為公司的營運資金,因此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老闆,身份平起平坐。可是,朋友B是以做生意的角度工作,凡事親力親為,只要是關於公司生意上的事都會上心。可是,他的朋友卻以打工仔心態工作,凡事得過且過,也沒太上心地為公司的生意而努力。
每一次,朋友B看到他的朋友以不同的心態工作時,都總會看不過眼地向他訴說自己的想法,可是朋友卻從不理會他的訴求。他不知道他應該將他覺得朋友做得不好的事情面對面說清楚還是怎樣?我不知道他們現在的關係如何,但朋友B表示他有時真的很後悔與他的朋友一起做生意:他希望找與一些真心會為自己公司出心出力的同伴做生意。
在我看來,他們的友誼已經開始出現問題,而箇中原因就是:工作上的利害關係令他們在遇到問題、表達不同的感受時,他們只能把過往的友好關係拋在一邊而進行討論,結果這些討論所產生爭執的令他們的友好關係開始崩潰。因此,有一回當我與他一起吃飯時,我表示我盡可能不會與他一起工作,因為我不想與他因此而起爭執。
可是,朋友B的回應卻是出人意表。他說他覺得沒有問題,因為他覺得做人必須要做到公私分明。在工作上有錯必然要指出來,但那些是工作上的事,不應該將之帶到在私人感情關係之上。因此,即使他現在有些微後悔與他的朋友做生意,他也不認為自己卻他的朋友的友情出現問題。
我十分認同他的想法,但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上要做到這種程度是十分困難,因為即使自己能做到公私分明,你也不知其他人會否也能做得到?如果這種想法只是單方面的行動,那只會令行動的那一方感到難受,因為到頭來付出更多的就是行動的那一方。
總而言之,生存了二十多年的我儘管人生經歷不多,我也感到最好還是不要將朋友和同事/生意上的同伴這兩種角色混為一談,因為看待的態度不同,最後只會令雙方關係變得進退兩難,結果無原無故地失去自己可能十分珍視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