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女.相心(一百三十八):逆流而學(九):文化造就紀律
上一篇文章末段提到,紀律和習慣是不可分開的一對:要令我們有紀律,必先令我們有相應的習慣。可是,現實生活卻告訴我們,這種看來十分簡單的行為其實並不能簡單地被實行。換句話說,很多人都不能/不願意培養出相應的習慣去實現紀律的生活。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舉出了一個能應用於所有打工仔的有關紀律的例子:準時上班下班。同事阿秋提出了一個好問題:「既然大部分人都不能準時在正常的下班時間離開,既然大部分人也經常超時工作,為何要規定他們準時上班?反正最後他們的上班時間也會遠超過正常工時。」若然知道這些之後仍要規限同事的上班時間,不就太過不近人情了嗎?另外,我也在上一篇文章指出,分部的老闆並沒有理會同事們的遲到,而且同事們也不會遲到太多才回到公司。那麼,從阿秋的角度來看,總部高層的想法實在有點兒大事化小。
但是,我亦在上一次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應該放寬自己對紀律的重視?」並且提出幾個生活上的小例子,以及更重要的「遲上班造就了遲下班的結果」的例子,指出紀律的重要性。其實,我們為什麼要守紀律?我認為,我們要守紀律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我們要令生活和所做的事情變得更順利,以期望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到最多想做/最好的事情。例如準時到戲院就是為了能好好欣賞整套電影、準時到餐廳是為了舒適地與友人/愛人享受食物、準時到達巴士站是為了令自己的上班節奏不被打亂、準時上班是為了準時下班(打工仔的最終目標,做到與否則沒有必然。)
有人可會說:「我就是喜愛那種見步行步、船到橋頭自然直、無拘無束的感覺。」他們不喜歡計劃,不喜歡被安排,不喜歡被他們認為很「無聊」的紀律所束縛,卻很享受隨機的、自然的經歷。他們是那種如果錯過了電影的開場便索性不看、訂了餐廳卻遲到便索性轉地方、錯過了巴士便轉乘其他交通工具、上班只要不太遲便沒有問題、做完想做的工作便下班的人。
我想說什麼?我想指出的是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決定那人對於紀律的接受程度:性格認真重視計劃的人往往會願意接受紀律,反之性格重視自由的往往會希望活在不被束縛的世界裡。那麼,性格又是受到什麼影響?家人?朋友?成長環境?經歷?見識?外在媒介?它們全都在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但我今次想重點談談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文化。
我認為,要令人們接受紀律,除了要令他們習慣紀律之外,還要令他們在有紀律的文化裡生活,才能令他們真心欣賞紀律、愛上紀律。
文化是什麼?這絕對是一條論文題目,也是一道用上千言萬語也不能好好解答的問題。以下是我對文化的顯淺理解:文化的其中一個來源就是人與人的交集;不同人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朋友、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見識、不同的學歷背景,從而產生出不同的個性與特點。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個性與特點待在一起,便會創造十分有特色的環境,創造出獨得的文化。
文化的威力十分巨大,往往會影響在某個環境的人的個性(即個性造就文化,文化也影響個性,結果互相影響),令他們的行為變得與某個環境裡的人的行為相似。
我每天回到公司後,總會遇到公司請回來做清潔的姐姐。她經常抱怨我們辦公室的工作太多:其他辦公室沒有太多的工作,只是稍稍吸塵和倒少量的垃圾;我們則每天也有大量的杯、碟和碗讓她清洗(大部分人有每天放工時也會將他們的杯放到我們私人的洗手盤內,讓清潔姐姐於第二天清洗,而且他們也會把平時在午飯/晚飯使用的碗碟也放到洗手盤內。);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把吃完的外賣食物都放在自己的垃圾筒裡,而不像其他公司員工把他們吃完的食物放到大廈提供的垃圾筒。我們這樣的習慣大大增加清潔姐姐的工作量,卻沒有增加她的薪酬,令她的抱怨漸漸增加。
我不知道辦公室清潔的市場薪酬水平如何,但每天看到她總是很辛苦地工作、總是投訴待遇不好,我也有點兒感到抱歉。說實話,我在這裡工作已有一段時間,但我也仍然未能習慣同事們是要別人替自己「執手尾」的行為(雖說清潔姐姐不是白做的)。我明白同事這些行為並不是針對性的:即使是其他人做清潔,他們也都會是這個樣子。他們這些行為的出現是基於我們公司的一個十分崇尚自由的文化,令在這個文化工作的人都出現某種程度的對自由、隨性的追求。
正正是因為公司是外國起家的,一直以來的分部都是由外國人所領導,而且客戶大多數也是外國人,他們都是一些習慣外國文化和習慣與外國人打交道的人,令整個公司文化有著濃厚的外國追求隨心的特色,少了一點中國那種有點傳統、重視層級的文化。這個較文西方的文化令本來已經有著西方人隨性的性格的同事行為更加西方化,結果成為他們的習慣。
這個例子說明人的行為往往會被文化影響,而往行為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成習慣。這就是我今次想說的重點:如果我們想提升自己對紀律的重視,我們必須要在一個重視紀律的文化裡成長,並將之成為習慣。
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當兵。香港沒有市民服役的要求,但世界很多地方也會對其國民有這樣的要求,而他們對紀律的看法便是由服役中學習到的。身為軍人,他們必須要遵守紀律,每天一早起床梳洗和吃早餐,接著在時定時間進行大小不同的訓練和進行形形色色的課堂練習,並定時完成午餐和晚餐,最後在指定的時間上床就寢。我們可以看到,軍人對時間的重視,並且對遵守軍規的執著到了令人驚歎的地步:只要軍人稍為未能守時,或者有違規的行為,小則他們便要加操、大則他們便要接受相當的懲罰,務求令整個團隊都能在沒有出錯、沒有差池的情況下為國家服務。
總部的高層在來訪香港分部時對同事的守時和紀律感到疑問,正是因為他在年青時曾經在他的國家服役,令他對紀律的要求比常人更高。由於他曾經經歷的文化與我們現在的工作文化差異甚大,他們要求與我們的行為的落差甚大也是正常的。如果他真的希望我們分部的員工對紀律的態度有所改變的話,他必須要想辦法將他所認為必須的紀律融入到我們的文化中。這是一個相當有難道的挑戰。
你可能有疑問,其實一間正常的大公司也會有守時的規矩:若然員工遲到了,可能會有罰款制度,也可能會影響其工作表現和年尾花紅;年青時學校也有校規規管學生必須要準時上課,不然會有相應懲罰。這兩個例子都成功展現出規矩對於遵守紀律的效果,為何我們不去建立類似的規矩?應用這些規矩不是較用文化影響來得容易,也來得快捷?
原因之一是我們不是大公司,同事們不需要也不希望有繁文縟節,過多的規矩只會造成溝通障礙和影響同事間的關係。而且,一些要用規矩來達到的行為往往暗示失去規矩也會失去那些行為。君不見大多數日本人面對災難時的行為與其他國家大相逕庭?他們往往在危難之時仍會保持品行,不會「趁火打劫」。這不是因為他們所遵守的規矩與其他人不同,而是在於他們的文化令他們培養出一種即使出現危機也會保持冷靜的個性,令他們不會因為遇到像天塌下來的大事而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操節。
可想而知,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或個性,文化是最佳的手段。可是,知易行難一直都是現實社會的殘酷,儘管知道要創造一個重視紀律的文化,我們又如何能夠做得到?又需要有什麼人站出來帶領大家?當然不是我們這些小嘍囉了,而是管理層級、甚至是老闆級別的人帶頭進行教育。他們當然要以身作則地遵守紀律、準時上班,但同時他們亦要將他們的想法廣泛宣揚,令他們的部下因此而被耳濡目染。換句話說,管理層級和老闆級別都應該要有一定的領袖魅力,令他們有足夠感染別人的能力。
說回自己的公司。沒錯,我的老闆是一位準時上班的人,而且其他大部分管理層級也盡量做到準時上班,但問題是他們的想法:事實上他們也認同阿秋的說法,即看到其他同事工作至夜深才走,不忍心他們一早便回到公司繼續工作。我想,這就是惡性循環的其中一個好例子了。
我想現實社會裡不止我們一間公司面對這種情況?或者,現在並不是把重點放在重視紀律、守時的時候,而是社會重新審視工作時間的時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