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女.相心(一百三十六):逆流而學(七):自我調校劑量
上回提到很多時在上位者都會習慣於向下位者施予壓力,目的便是為了完成他們認為應該要完成的目標,例如公司盈利的增長。我當然知道適當的壓力是促進工作效率的最佳良藥,但我卻對於這種對別人施予過度壓力的行為感到不以為然,並在上一篇文章的結尾留下了一個問題:「這種『過度劑量』的做法究竟有什麼意思?」言下之意,我並不認為這種做法是適合所有人。
在上一篇文章的開首,我提及過我對於這種上而下施壓的做法主觀地覺得不妥當,因為一個活生生的相反例子就在我的同事身上出現:那就是我的上司。
每一個星期,我和我的上司都承受著四方八面不同的壓力,但當然不是同一程度的壓力。作為一位上司,他當然不願意在我面前顯露出他軟弱的一面,但我總能從其他渠道得知他在萬般壓力下的情緒波動:例如從他公司裡的朋友口中打聽得到。當然那些經過第三者口中取得的資料並不會是百分百準確,但我相信與真相相距不遠。
很奇怪地,在每一次打聽消息的時候,他們總會指出上司對於這些壓力的依賴:上司總會向公司的朋友說:「我明白他們施壓的原因,也認同他們的做法。」、「換了是我也會這樣做。」、「我覺得在壓力下工作才能做得更好。」、「自從相心來了之後,他分擔了我的工作和我的壓力,令我輕鬆了不少,但也令我覺得自己的工作表現不及以前我覺得這可能是壓力被分擔後出現的問題。」
那最後一句真是令我聽得目瞪口呆。我從來沒有想像一個人會因為自己不夠壓力/自己的壓力被別人分擔了而感到困擾。聽到那一句的那一刻,我真希望那是告訴我這件事的人聽錯了。我曾經有一刻覺得自己是否應該在這裡繼續工作?是否我善意的分擔工作影響了上司的工作表現?但我很快便清醒過來,知道自己是想多了,因為我相信若果從來都沒有出現我的職位,我的上司將會被無盡的工作活埋,然後(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死在公司裡。
上司的行為令我知道他是傾向接受別人施以過度壓力的人。另外,我的一位九十後的同事看來也是這一類人。
「我就是不喜歡提前做準備功夫;我十分享受在最後一秒鐘才開始做事的感覺。我覺得要被別人逼迫才能把事情做好。」這是那位九十後的同事的一番自白。他現在正在讀碩士課程,很多時候也要通宵準備功課,除了是因為自身的工作已佔據了很多時間,以及被課程的教授逼迫,還因為他十分喜歡在最後一刻才努力衝刺。另外,他也提過自己如非必要也不會超時工作,如果當天做不完工作便留到第二日,並且認為那種「趕死線」、被別人追趕的感覺十分良好。
我不知道他這樣的做法原因是什麼,但他顯然是那種愈被別人施壓愈感到有動力做事的人。
說實話,我真的不能想像有人會渴望在被施壓的環境下工作。我認同與適當的壓力共舞的效果,但如果在沒有被施壓的情況下工作,我會更加開心。可是,不能想像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在我的成長路上,我已經看過上百個類似的個案,每一個個案都充份顯示當事人不抗拒(可能還很喜歡)在被施予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工作。
那些壓力可能不是直接由別人施予的,而是事情本身所帶來的。我有理由相信,正正就是因為當事人都習慣了那些壓力,才會順其自然地習慣、甚至渴求在社會工作時得到別人的不斷施壓。其中一種例子之一,就是求學時期每一次交功課或者面對考試時的同學的表現。
幾乎在每一個學年,我的班上都會有一群人在面臨被老師催促要交功課,或者準備考試時才去努力準備。奇怪的就是那些功課和考試都是早早便被告之,而老師是預期同學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那些功課和考試的。當時的我養成了一個習慣:總希望事前便知道某件事,然後立即開始行動,好讓自己不會在太趕急或者太受壓力之下做事,令事情結果不如人意。即是說,我曾經是那些會準時交功課、會好好準備所有考試、會預先備課、老師眼中的乖巧學生。
當然,這與將來的成就是沒有關係的。例如以前被老師視為壞學生的人,現在正在賺取不知是我多少倍的薪酬,成就比我更高。但我想說的是,很多和我一起走在成長路上的人都是習慣性地在被施予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工作:在限期前趕交功課、在考試前一兩日才開始備考、或者在大學交報告之前一兩日才開始通宵趕工。這除了顯示出他們將這些功課和考試排在To Do List的很後的位置,以及他們有一定的惰性外,我想這還顯示出他們其實是打從心底裡享受著這些被逼迫的感覺。
另一種看來很享受被施壓力的例子就是表現在朋友們安排去旅行的時候。
對我來說,旅行是一種放鬆心情、調節心情的活動,因此我並不希望在旅行的過程中出現太多的驚喜(主要不希望太驚)。是故,我每一次去旅行之前都會提前花時間做準備,想一想行程、自己將會去哪裡、將會吃什麼、有什麼要注意等等。當然並不是有一個詳細的行程有規限自己,但我總會令自己在出發旅行前知道自己將會做些什麼事情。
可是,很多人也喜歡即興旅行,而且他們也不會提前花時間去找資料,並會在出發旅行前數天才匆匆忙忙地計劃一下行程。當然,我並沒有自大到覺得自己提前計劃的做法是最好的做法,而事實上我也認為旅行前計劃愈少,旅行的刺激感愈大,但我卻認為如果真的要有搜集資料的需要,為何不一早花時間進行,而非要在出發前數天才開始呢?這不會令自己更加緊張嗎?
以上的例子都在說明,我自身那「討厭在被施壓地做事」的想法其實真的只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事實證明很多人也下意識地令自己在壓力下做事,令他們最後不然自拔地愛上被施壓的感覺,而結果就是他們把事實做得妥妥當當。這種結果的出現,令我深信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向別人施加壓力的原因:因為他們無時無刻都活在壓力之中,令他們無意間對「被施壓」產生需求,也令他們覺得別人亦需要這些壓力。
那即是什麼?那就是說,那些向我和上司不般施壓的高層和其他部門的同事,都是在被不斷施壓的環境下成長以致生活,令他們覺得這種方法是有效果的。正如小孩子總會有意無意地學習他們父母做事和生活的那一套,令很多怪獸家長的子女在長大後也成為他們子女的怪獸家長一樣,也正如很多下屬會學習他們上司「調校」自己的那一套,令他們變成將來「調校」別人的上司一樣。
我想,這種做法真的是好嗎?那些高層和其他部門的同事有沒有想過當初自己活在巨大壓力時的感受是什麼?即使最後取得斐然的成果,他們也總會在某一刻感到難受,不是嗎?這不是就是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
由於我抱著這種想法,我總覺得這種由向而下施予壓力的做法並不妥當,可是,同時我也不能否認在適當的壓力下工作是有效果的,那麼我其實是想怎樣呢?
答案很簡單:我認為被施予巨大壓力等同於『過度劑量』,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要自我調校一下劑量。換句話說,我認為壓力這種東西最好是由自己施予給自己,令自己有相當程度的自律。我想當壓力的來源是別人的時候,我們很多時會因此而變得情緒困擾,因為被人逼迫的滋味並不好受,而且我們也總會覺得施壓者不明白自己的處境或者所面對的問題,只懂得不斷「狙擊」,結果令雙方的關係變得不好。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我的成長。很多時我也會聽到其他家庭的父母總會擔任善和惡兩個角色:要麼是父親是好人母親是壞人,要麼是相反。即是說,當小朋友做錯事情,父母其中一位必然要站出來責罰他們,而另一位必然在之後安撫他們。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安排,但我的父母卻從來沒有這種分野。雖然當我做錯時間父親會狠狠地教訓我,但我沒有明顯地感到父親是擔當著惡人的角色,而母親則正在做好人。反之,我感到他們兩位都以好人的角色來照顧我,並且不會對我施加任何讀書上的壓力。為此,我抱有一顆感激的心,不希望因為一些無謂的行差踏錯或一時的衝動而做出令他們失望或傷心的事情,於是我從不知何時開始便暗自決定向自己施加壓力,對自己有要求,做好每一件事,結果造就今天的我。
即是說,因為我們正是當事人,知道自己的處境怎樣,也知道自己在如何的壓力底下做事才會是最有效率和最能取得好結果,同時又不會令自己的情緒受到困擾。
你可能會認為我的想法太天真,或者太過離地,因為我們不是別人,不會知道別人是否真的會對自己有要求地做事,而事實上社會上真的有很多做事隨便的人,只要沒有人在身邊「調校」,他們將會懶惰地做事,結事實做不好或者做錯了,最後我們可能要承受相應的苦果。為了防止這種最壞的結果,我們只有成為別人的施壓者。
的確,這是偶有發生的事情,但我卻認為這並不是向別人施加壓力的藉口,也不是能將這種做法合理化的原因。我承認每個人也會對被施壓/向別人施壓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也必須知道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同,因此我們不能將一些自己認為是對的強加到別人身上,反而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再與別人磨合才合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