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回到公司,或者晚上離開公司,總會遇到某幾個經常見到的大廈保安。每一次見面均點頭示好,或是寒喧數句,久而久之,我們都成了某程度上的熟人。某天,大廈保安A忽然以說笑的態度說了一句話,令我感到一點無奈、一點感慨:「我說,你們公司的同事好像不懂得離開公司似的,有好幾十次我到了八時離開也遇不到你們公司的人離開?」
首先,我對於他的超強記憶力感到佩服。或者,當保安也需要有某種天賦才行:那就是一種能認得大部分、甚至所有出在某大廈工作/經常出入的人的容貌的天賦。只有擁有這種天賦的人,才能做到出色的保安。而我至今遇過的保安,都看似有這種天賦:他們總能立即認得某人是否陌生人。
在佩服之後就是一點的無奈。我深知大廈保安A說這番話並沒有什麼意思,他可能只是看到我所以有感而發,或者只是無聊地和我說幾句來打發時間,但身為聽者的我卻對這句說話甚有反應:那並不是令人反感的說話,反而是一道當頭棒喝的問題:「即使是非會計的同事,他們也是工作至深夜,然後帶著快要成為一條橫線的雙眼離開。」
我想,在香港,超時工作已經是不同工種都會遇到的問題。這種付出到底是為了甚麼?這種工作態度到底為了追求怎麼樣的回報?或者,談回報太奢侈了,當事人其實只是想著他們能否做完成手頭上的工作罷了?
早前友人在澳洲回來探朋友。他是一位喜歡旅行而且甚有自我的一番見解的人,他之所以移民澳洲,是因為他討厭香港的工作模式,欣賞澳洲人的生活態度。在權衡輕重後,他選擇離開香港。是次回港,我問他工作怎樣了,他笑說:「我也是幹回老本,做精算,但每一天總能在晚上七時前離開公司。上班時也是輕鬆的,每天總有一、兩個小時用公司的電腦上網做私人的事情。這種工作環境要比香港好得多了。」
我未曾有過在澳洲工作的經驗,不知道那裡的工作環境是否正如友人所說的那樣空閑,但我的公司在那裡有分支,那邊的同事看來也比較沒有太大壓力地工作。細心看看友人的容貌,少了一點以往的疲憊,多了一點年輕人的活力。友人以前在香港工作,不時在facebook訴說自己的非人生活:經常要超時工作,而且手上看似時常有做不完的工作。那時的他看來十分不開心,經常有種「有冤無路訴」的感覺。在我看來,現在他在那裡的生活比在這樣好得多,我想他當初離開的決定並沒有錯。
我在想,超時工作到底是我們自身能力上的問題,還是香港整體的文化問題?到底是我們太懶惰、太不濟、太不能承受工作壓力,還是在香港工作實在是有過分的壓力?到底是我們太奢侈地要求有更多時間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還是香港的超時工作實在是嚴重得令人不禁想找到更多喘息的空間?
《月入4萬管理層 「非人生活」辭職》這是前幾天在雅虎新聞上看到的一則經濟日報的新聞。文中的那段「…一名理事,曾是月薪逾4萬元的零售業經理,雖然合約訂明工時為朝9晚6,但他從未可以晚上10時前下班,甚至元旦日仍需加班,最終捱不住超長工時而辭職…」(https://hk.news.yahoo.com/%E6%9C%88%E5%85%A54%E8%90%AC%E7%AE%A1%E7%90%86%E5%B1%A4-%E9%9D%9E%E4%BA%BA%E7%94%9F%E6%B4%BB-%E8%BE%AD%E8%81%B7-225516293.html)看來十分有畫面,也看來是十分熟悉的描術。說實話,我在閱讀此則新聞後真的不知道要有怎樣的回應。
看新聞最精彩的就是看留言。就讓我們看看那些留言是說些什麼?
「以前做 office 都日日做16-17個鐘,返朝早8點幾,做到半夜2點幾3點,有1日頂唔順做到夜晚11點幾走,點知第二日老闆娘打電話嚟閙:『你琴日幾點走?點解你前日做到2點幾,琴日11點幾就走?』老闆從來唔會講一聲唔該,無當過員工係人!」
「我之前做個份中小企公司人工得12K,每日差不多要做10小時以上,無OT錢, 大假又小,沒有醫療福利,比你重慘。」
「香港社會Ot已經係文化,你唔Ot咪迫走你,你搵過第二份人工低d都係要Ot,所以基本上無得選擇,而家老細無王管ge野就姐係老馮。」
「收啦,大把人超過10個鐘,紅日都要返,人工連3萬都無,袋4萬你就預左啦,唔通請你返黎返工做少少野等放工咩,仲要講管理層,最低層唔駛理既?」
以上留言是對是錯,我相信沒有人能給予所有人都認同的答案。可是,我從這些留言中看到的是,部分香港人對於超時工作的想法是:沒有問題,而且是正常不過的事。我知道這種價值觀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也了解到這種價值觀背後代表著多少人為工作、為生存所流下的不少汗水與力氣。但是,承認這些汗水與力氣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我亦覺得每一個人也應該有其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但似乎在香港這種權利卻總被無盡頭的工作所褫奪。
說到這裡,我已經想像到我的老闆會說什麼:「為什麼不能準時放工?工作做不完會怎樣?會死嗎?會令公司倒閉?如果不會的話,今天做不完的工作就讓它放到一旁,待明天做好了!你要有自己的生活!你要學會拒絕!」語畢後數分鐘,他便說明天早上有某個會議要用到某些資料,要我明早前給予那些資料。
現實就是,我們超時工作的工作態度是被迫出來的:沒有人喜歡在正常下班時間後仍然工作,除非回報十分吸引。例如我公司的銷售同事偶然會工作至七、八時。這種看來是十分努力的行為,其實是有數萬、甚至更多的佣金推動而成的。可是,一般後勤人員又怎會有這些巨額的佣金作為動力?即使是按表現計算的年終花紅,又有多少人的花紅有上數十萬的收入?
就是因為上頭的一句要求,或者客戶的一個問題,令香港的普通的打工們經常要工作至夜深,也令他們把這種工作態度變成習慣,變成一些正常不過的事。我想,能有像友人如此這般的決心的人不多,像他那樣二話不說便離開香港的人更是少之有少。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也有離開的條件,但我總是會佩服友人的行動力,也佩服他那大無畏的精神。的確,青春就是本錢(雖然他也已經接近三十,不再青春了,但對於中年或者老年人來說,他也仍然算是年輕人。),要有改變就要在自己內心的那團火還未被弄熄之前行動才行。
說了這麼久,我到底想說什麼?由我的同事看似不懂下班的例子,到友人因為香港的超時工作文化而選擇移居外地的例子,到經濟日報近日的一則有關超時工作的報導與及讀者相應的留言的例子,到我老闆的驚人言論的例子,我希望指出的是,我們應該想想現在是否就是合適的時候去反思超時工作的工作模式?我們是否曾經認真把這個行動當作問題來看待?我們有沒有曾經靜靜地思考這條問題?
的確,在不同人的心裡,超時工作有著不同的重量。有人覺得是必須的,因為我們必須要把工作看待成人生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在工作上有所交待,而超時工作某程度上就是對工作負責任的行為。有人覺得超時工作是無謂的,只是不願改變、把人生有限時間都獻給慣常的工作模式的行為;為了取得更好的人生,我們必先要先想想如何不用超時工作。
我想,他們都有他們的道理,重要的是,我們都要開始思考超時工作的理由,而非只為工作而工作,最後成為失去心靈的機械人。
沒錯,我想這次逆流而學的主角就是自己:我們再也不要繼續那個未曾深思超時工作的自己的腳步,並要以那個自己為反面教材,好好去學習怎樣做更好的自己,獲得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