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it昨天分享了他對於productivity的心得,有興趣可以到以下網頁看一看:
他的想法是:要提高生產力,必須要做好3點。每一點所佔的比率不同,最重要為基礎因素,之後為心理因素,最後才是細節。
在進一步說明他的想法之前,我先說說在前一天Ramit分享的另一篇文章:
由於兩篇也是英文,如果你懶得看,可以看我以下的總結。
第二篇是有關於我昨天提到的工作時間表。作者自覺自己經常十分忙碌,很多想做的東西也做不到。是故,他開始每天都為自己的生活作記錄,看看自己為何會經常那樣忙?
結果,他發覺他其實並不是想像般的忙碌。當然他也有十分忙碌的時候,但是他也發覺自己有很多時候是浪費/錯配了,例如他發覺某些娛樂及睡覺時間過多了,如果分配在其他地方,他將能做到更多他想做到的事情。
那每一天他花了多少時間來作記錄?三數分鐘吧!而整年加起來的時間也是十分微不足道。換句話說,他只需花上少量功夫,就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就更能好好利用時間來提升生產力,做他想做到的事。
的確,我十分相信自己平時真的有某些時間是錯配到其他地方,例如在一個月前我發覺自己應該要更好地利用每天上下班時的交通時間。我以前也曾經想過,只是當實行時卻時常感到疲倦,心想不如把時間用作睡覺還好?現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看看能否利用那些時間做睡眠以外的事?結果就是用來寫作了。
我深信我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善,例如我發覺自己真的把太多時間放在工作上,如果我減少一點,我便能夠做到更多想做的事了!
如果你自覺自己對生活已有豐富的了解,你當然可以省去記錄的時間,直接把你已發現的時間錯配的地方重新安排一下時間,你將會發現你人生新的一頁就近在咫尺!
看到這裡,你應該會有和我相似的想法:那樣做太機械人了,何不好好地過活、隨心所欲地生活下去?當然,這是個人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繼續當下的生活,或者為自己建立一個良好的系統來讓自己達到什麼目標。如果是想做到後者的話,我們必須成為一位機械人,機械式地分析自己當下的生活並作出調整。
Ramit在他的文章中展示出他的想法:透過基礎因素、心理因素和詳細的內容,為自己創立一個提升生產力的系統。
基礎因素的意思是從根本出發:什麼東西會最影響一個人做事與否?我們就要把目光集中在那裡。他舉了一個絕佳而很多香港人(特別是會計師)都做不到的事情:睡覺,而且是每天8-9小時的充足睡眠。的確,在睡眠不足的情下,我們再付更多的努力也應付不了工作,因此我從一開始也是懷疑通宵工作的效用?當一個人已經朝九晚五地工作,他又怎能繼續工作至十二時而生產力依舊不下降?根本不可能!何不早點下班回家休息,並裡明天早一點起床工作?
習慣也是基礎因素之一。當我們把某件事當作是一種習慣來做,我們便會將工作轉化成平常行為的一部分,很難遺忘。
另外,我們亦可按重要性來排列工作的先後次序,並將不太重要且花很多時間盡量「外判」,例如請人定時幫自己的家打掃。(當然,這太離地了,又有多少人能有多餘錢請人幫自己一把?)
第二點是心理因素,我最感興趣的是他所說的set boundaries,因為香港人並不擅長這樣做(職場文化也仿佛不容許我們這樣做?)。現在就此放在一旁,將來有機會再談。
最後一點是詳細的內容,即是如何做到的步驟和所用到的工具,這不難明,不多說了。
看完Ramit對於生產力的心得,你又有何看法?你又會怎樣做去令自己能成功做到想做的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不要忘了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