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五):要學會開始,也要學會不要放棄

八個月前的今天,我停止了晨跑。

那時的我剛做了晨跑數個月,每一天雖然疲倦但感到開心,覺得身體也強壯起來,不再容易染上疾病。加上人們常就運動多了腦部就會產生一些物質令人心情暢快,令我那時每一天都過得很好。
直到那一次去完一星期旅行之後,感覺整個人都變得太鬆懈,不想做運動,加上天氣開始轉冷,而且工作愈來愈繁重,很多時都是一早起床在家裡做好一部分,之後回到公司繼續,令我那時候經常覺得,如果再抽時做運動,要麼太奢侈,可能導致工作未能完成;要麼再減少睡眠時間(已經少得不能再少),但會嚴重影響日間精神和身體健康。
最後,我屈服於「沒有時間」這看來是主要及重大的原因,放棄了晨跑。
直到本星期一,我再一次晨跑。
我們都很容易放棄,即做是一些我們一直認為有需要的事情,諸如做運動、食健康的食物、管理好自己的財政狀況、努力向上爬。
這可能就是別人經常說的隋性的影響,或者是「我們離不開comfort zone」之說。放棄的原因很多,多得可能連我們都覺得驚訝:我們不做運動是因為我們「沒時間」、不食得健康因爲「不好味」或價錢教貴」、不去管理自己的財政是因為「不懂得」或者「怕蝕錢」、不努力向上爬只因「自覺技不如人」或「我沒有才華沒有背景」。
的確,隨意聽的話看似是一些合理的原因,但當認真思考之後,你不難理解這些原因其實都只是藉口:為了使自己繼續停留在目前的comfort zone的藉口。
R留意到這個情況,並指出事實上停留在當下的風險也不少。這裡值得留意的是,R所說的話其實並不需要有大智慧才能想得到,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只要細心想想也能得出的想法。或者我們都是知道那些風險的,只是我們拒絕接受。
R認為,不做運動和不食得健康的後果很簡單,就是身體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每況愈下,到時想要更多時間做想做的事也很困難;不管理好財政狀況、不去投資的後果就是不斷被通漲蠶食蝕錢:君不見十年前一個十幾元的早餐,現在已值三十多元?但我們的收入又增加了多少?不努力向上爬的結果是令自己停滯不前,經常「提醒」自己總是比不上別人,永遠小看自己,結果想像成為現實。
想深一層,這真是十分恐怖。
R在他的演說和文章中提出過很多方法,其中兩項我覺得是十分有效,所以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兩個方法十分簡單,你一定聽這/想過,但有沒有嘗試做過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一個方法是將工作分解成能夠做到得事情。很多時我們不去做某事情,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不能即時享受到成果,結果在不斷的付出卻收到不成正比的收穫,令我們開始害怕再付出。
假如將一件事化成數件小事來做,效果會如何呢?與其一星期做足七日運動,何不先做一日?與其每一餐都食得健康,何不先以晚飯開始?或者由戒零食開始?與其要在股票市場低買高賣地賺過數十萬,何不先買穩健收息股賺取少量金錢?與其想一躍成為CXO,何不先成為team裡面最top的人?這樣把困難的目標變成一連串較容易達成的目標,對你只是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個方法就是把事情巧妙地安排到你必須要做,這樣你將會毫不猶豫地行動。例如,在下班時能否改路,令自己能夠經過運動場/健身中心?這樣在回家途中就能做運動了;每一晚也叫家人多煮一點飯菜,令自己盡量減少外出進食不健康的味精食物;向銀行購買定期的每月投資產品,確保每個月都買入少量股票;選擇競爭大的公司,強迫自己適應競爭、努力向上流的工作環境。
怎樣?方法聽過了吧?但又有多少人曾經行動過?何不立即行動一下試試?
最後,讓我再分享一些心得:就是第一個方法在工作上的應用。每當我手上有不斷增多的工作,除了我會以其重要性來決定做事我先後次序之外,我還會以所需的時間來作為考慮的因素:我會先把可以很快完成的工作先很完成,令自己的信心增加的同時,壓力也減少。坊間好像有些人稱呼這種做法為3分鐘法則:只要是能在3分鐘內完成的事情都盡快做好。這樣的話便不會累積過多工作了。
各位又有沒有一些很想達到但又仍未達到的目標?想不想試試用以上的方法幫助一下?歡迎大家運用你們的想像力,想想如何應用以上方法來達成目標?留言分享一下吧!
還有,如果你仍未subscribe我的blog話,歡迎subscribe一下!謝謝!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