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對於自己在別人的演說中入睡感到不好意思。
記得我曾經為了「賺取」足夠的cpd小時,我不斷報名出席公會大小不同的演講或講座。由於那些演講或講座總會在下班的時間,那個經歷過一天的疲累的我,實在沒辦法擺脫睡魔的纏繞,結果每十次演講或講座我總會有七、八次是睡著了。
疲倦是原因之一,還有就是沒渴咖啡(夜晚喝了咖啡還怎睡覺?);房間太少卻太多人,導致氧氣不足;每次也吃了演講或講座陪隨的小食作晚飯,結果飯後飯氣攻心而想入睡等等。這些也是與演講無直接關係的原因。
但,說真的,如果講者的內容更有趣,或者他有更好的演說技巧,我相信我會自動被給引而忘記疲累。
讓我總結一下一般講者表現不太好的原因吧!
第一,他們的聲音太平板。不知是否語言不同的關係,我發現以英語作為主要語言的人特別會出現這個問題?不要去用外國主播、節目主持人或演員去反駁,他們是受過訓練的,講起說話來清楚且不徐不疾。但很多時候普通人說話的聲調實在是很平板,反觀我在聽香港人說話就沒有這個問題。
第二,他們只是在陳述某資料,並同時使用十分資料性的PowerPoint,每一張slide也放了很多文字。這樣的目的是讓自己不用記那魔多的講稿的同時,出席者也不會錯過任何一個重點。由於大部分的演講也是看著PowerPoint讀,講者的說話內容某程度上被限制了(並較多為陳述句)。
第三,他們只是站在原地說、說、說,不會做多餘的動作。這一點十分可圈可點:過多的動作可會令出席者分心,也會令人覺得困擾(情況與經常聽到外國人說「you know」、「like」一樣),但太過像樹一樣地站立也會令人覺得演講沉悶和無趣,亦會令人錯過了某些內容(這會在稍後再談)。
你可能會問:「你是誰啊?為什麼你覺得你有資格作出批評?」我當然有了!每個人也有資格說這些,而且我的批評是善意的,著重令別人在看過我的看法後能學到一些要點。你不會說不懂踢足球的人沒資格去當教練教別人踢足球吧?
回到主題上,Ramit曾以演說技巧作主題,製作一段片段教人如何改善。那些要點十分清楚又十分「中point」,我相信除了是因為Ramit真的十分懂得演說,也是因為他總會反覆以出席者的角度去看自己的演講。
他指出了數點講者必須要注意的事,而且剛好回應了以上的三點。
第一,講者必須要以大小聲和速度作為武器。例如,當講者知道自己快要說出重點/keywords,他會主動地放慢速度,而且加大聲浪,務求令台下觀眾知道重點就是ABC和XYZ。這樣做的好處除了令整個演講更加生動有趣,還會令他們更專心聆聽。
第二,講者必須防止「照書讀」的情況,並要加入一兩個故事作例子。Ramit每次演講前也會小心選擇故事,並會在每一次說故事時觀察觀察的表現和神態:他們是十分專心聆聽?還是早已呼呼大睡了?他們是十分投入地放聲大笑?還是呆呆的坐著沒反應?這些資訊都會為Ramit帶來啟示,令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故事,和那故事的重點應放在哪裡?說故事會令人更明白某主題,也更能代入講者的內心世界。
第三,講者必須在適當時候加入手勢,例如當要說某三點重點時,在說每一點時均引出一隻手指。這樣做也是令台下觀眾知道這些是重點,如有需要可以好好記下。而且,這樣的適量的肢體語言亦能防止觀眾們因為演說太呆板而慢慢入睡。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每一次演講都要細心留意觀眾的反應:觀眾接受的技巧,在之後的演講可以選擇繼續使用,否則則要想想改善的方法。畢竟,我們的演說對象不是自己,而是別人。
你又有沒演講的經驗?你有沒有留意自己哪些技巧或肢體語言是觀眾十分受落的?歡迎留言討論!
請不要忘記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