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絕對是比死人。可是,我們依然自願地與別人比較。
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有時會把自己與比自己較遜色的人比較,例如週末逛街時看到其他在服裝零售店工作的人,我們可能會感到高人一等:至少我們能在週末享受假期,他們不能;又例如,我們到茶餐廳吃飯時看到那裡的伙記每天辛苦地工作,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能以比較好的待遇(我想一般在辦公室、由早到晚都坐著、享受著冷氣的我們,工作環境會較為舒服吧!)領著較高的人工。
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將自己和比自己更好的人比較,例如,某中學同學以前不讀書的,現在竟然每月能領到至少HKD 60k
的人工?又例如,某同齡同事家境不錯,最近因為家人的協助而買到價值數百萬的某新樓盤,準備在年內結婚後作為新居入伙。
的確,那是很令人羨慕的,不是嗎?
我們總會習慣妄自菲薄,把別人的一些成功或成就,以及自己的弱小或不足無限放大,結果如願以償地看不起自己。你可能會想,這應該是東方人獨有的,但Ramit告訴我們,當遇上同一個情況,西方人都會有類似的反應。
他說的是他的學生們:有些十分聰明,在學習的最初階段便展現出做生意的天份,進展領先其他人;反觀有些是技不如人,即使花了同樣、甚至更多的時間學習,他們也取不到多少成效,反而產生更多的煩惱。
Ramit指出,我們實在不應該將自己與和自己不同level的人比較,因為結果一定不好的。他自己在最初創業的時候曾經將自己和最成功的創業家比較,結果每一次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未如人意。當時他得到的只有氣餒和失落的感覺,那對於他的事業並沒有帶來正面的幫助。
經過多年來得歷練,他明白到一件事: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步伐:有人走快一些,有人走慢一些。我們總不會是走得最快的人,也很難是走的最慢的人,重要的是我們要首先認識自己的步伐,然後透過學習來令自己進步。
這些是老生常談的見解,不是嗎?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做得到?我相信十分少。
最近我看到一位成功人士的故事。他數年前在美國遇到車禍,受傷後他不能上班工作、終日留在家中沒事幹。百無聊賴的他忽然覺得人生很無趣,於是他毅然辭去了工作,搬去他憧憬的墨西哥市郊生活。他每一天都寫blog,每一天都花時間與其他blogger建立關係,結果他透過他的blog賺取到生活所需的錢,而他是過著別人經常期盼擺脫的朝九晚五的工作。
很好的故事,不是嗎?除了他是某旱有疾病的病患者,頸以下的部分都動不了,要終生活在輪椅上,以及他每年的醫療費用要12萬美元。
他就是Smart Blogger的CEO:Jon Morrow。
對,這是他自己公開的故事,他可能把當中可能的情節說得誇張,或是刻意不談,但他的病並不是假的(你能在網上搜尋到他的照片)。
我想說的是,既然Jon的條件比一般人更差,他也能取得當下的成就,我們的確不能終日地妄自菲薄,反而應該找到能幫助自己繼續前進的方法。
你又會如何面對內心看不起自己的那個部分?你會怎樣去克服它?歡迎留言分享!
不要忘了要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