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的同事曾經對我說了一個小故事:他在某一天與老闆談話時,說到自己未有拿到學士學位,心想何不趁現在還年輕的時候努力一返?老闆的反應十分大,說:「你難道以為花了十多萬和三年的時間去讀一個課程,你便會學到有關的知識?你便會成為某領域的專業人士?我認為這是浪費金錢。」結果,同事被老闆的想法打敗了。
當然,我還未去到如此偏激,覺得付錢上堂的作用不大:我認為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要付錢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但我從不認同只要付錢上堂後,我們便能學到什麼。
首先,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有一部分人覺得學習離不開付錢。當然,我們要獲得一些東西,我們首先要付出一些代價,這是世界最基本的運作(天下間沒有如此多的免費午餐),但是不真的需要讀某個付費課程,然後花上數十小時,最後拿到certificate,那便是好東西?為什麼不能是從一本好書上學到知識?或者在某些專業人士的演說/講課中學習到什麼?
另外,為何一張certificate能證明到我們的學習效果?我一直以來也相信一件事:很多事情從來也是不為而非不能,而付錢上堂這行為能不令我們由「不為」變成「為」?我實在抱有很大的疑問。
即是說,很多時候我們不去學習某種知識,說白了是因為我們沒有興趣。的確,付錢會令我們更為緊張相關的「收穫」,但我們最後會吸引到相關的知識,令我們變得比以前更不一樣?還是我們會覺得「當投資失利算了」然後只為出席率和證書而努力?
一般來說也是後者啊!
我想說的是,我相信付費上堂的確有其成效,而且我亦相信坊間有很多有質素、值得我們付錢(大前提當然是我們需要那些知識)的課程,我只是不太喜歡別人開口閉口也說:「去付錢上課吧!你要進步/學習/改善就必需要上那些課程啊!不然的話你便永遠不會進步!」
我真心覺得這是一個歪理。
當一個人沒有興趣去做某件事,不止會大大降低他學習的效率,更會浪費他其他的資源:金錢、時間、做其他事情的成本等等。所以說,要令付錢上堂真的有效果,當事人必定要是真心願意付錢上堂學習,並且有承擔地、持續地自願學習。那些付費課程必須要令當事人:
1. 產生一定程度的相關的興趣;
2. 對之有一定程度的需要;
進一步地說,如果我們看到某一個人在某些地方有所不足,例如工作上的知識,或者在待人接物方面,與其當面對他們說:「你有xxx的不足,請你去找個課程讀一讀/進修一下吧!」我會傾向在對方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推介他看某些文章/書本,當中包含一些對他有用的資料,務求在沉移默化的情況下幫助他,這樣既不會犧牲雙方的關係,也能為對方提供有效的幫助(當然,這是需要時間的良藥)。
你又會在什麼時候決決付錢上課?對你來說,如何才能有效地促進自己的學習?歡迎各位留言分享!
要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