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四十一):是人類?抑或是機器?

昨天終於在Netflix上看了2013年拍攝的《Her》(港譯:觸不到的戀人)。故事講述由Joaquin Phoenix扮演的一位失婚男在機緣巧合下購買了一個operation system,並與「她」展開了人與機器的愛情故事。


如果在早幾年拍攝這種題材,人們可能不太能代入電影,覺得是遙不可及的未來故事,但近年來apple的siri和google的google assistant讓大眾與機器的距離更加縮短,不再止是只在手上把玩的那種距離,而是更能進入生活的更接近的距離。

香港人可能並不太常用siri或google assistant,但外國看來比較會在日常生活中用到這些手機的function。可以想像,在可見的未來,人和機器的距離將會更加縮短。


《Her》的想法更進一步,將operation system更進一步地擬人化,變得與人無異:它會與我們對話、有自己的想法、不會盲從我們的意見、會有喜怒哀樂、會有人類在情緒波動時出現的小動作/行為:它完完全全讓我們覺得,它是一個只是沒有肉體、卻徹頭徹尾是人類的一個存在。結果,男主角愛上了它(在故事裡這並不是禁忌:很多人也會這樣做,這也是開發者的目的。),並願意與它一起生活。

我說這個故事的目的並不是想寫影評(但我真心覺得很好看,絕不覺得浪費了一個多小時,因此我也誠意推介這套戲。),而是想說在我們社會裡,人類和機器的界線看來已開始變得模糊:先不說機器開始變得像人類一樣思考(至裡圍棋比賽上戰勝了人類!),我們人類其實已變得像一個機器。

心水清的你可能已經知道我想說什麼:我覺得我們愈來愈變得像機器般工作。

沒錯,這是選擇的問題。我們都是人,都沒有被別人在自己生命被要脅下作出選擇。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其他考慮,被逼作出抉擇:要麼成為機器繼續工作?還是以人的身分繼續工作?

這看似是一個容易的選擇,但我們從來也選擇得不容易。因為了解人生的時間無多,我們想以一個人的身分工作,但工作的時間愈來愈短(客人/上司需求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急),令我們想工作得像是一個機器;因為了解到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想以一個人的身分工作,但隨著職位愈來愈高,工作愈來愈繁重,我們不得不把自己變成機器般的存在,來確保自己不會被公司離棄。

外國的情況我不太了解(可能歐洲的情況比較好),但香港的情況十分嚴重卻是十分明顯的事,特別是近年多了很多報導關於某人因為工作太忙要患上重抑鬱,或者出現健康/家庭問題而最後選擇輕生。這些都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卻不是一些我們為了要時刻保持正能量而不去正視的問題,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即使看到這些悲劇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我們也裝作看不到,只想著要正面地面對事情,忽略自己內心的真實的聲音:那一把誠懇地尋求救助的聲音。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對不起,我沒有答案。作為一位經常要超時工作的會計仔,我不知道自己如何可以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不知道如何能不理會工作的deadline而勇敢地對超時工作說不,我想,改變工作環境會是最後的出路?或者是更甚的,改變工作的類型?

但我十分確定一件事:只要我們仍然知道自己正在機器化,我們便仍然有選擇的機會;假如有一天,我們不再理會自己的人生會過得怎樣,只是終日想著工作,我們的內心將會完全地變成機器,並在肉體忍受不住的那一天選擇了結生命。

很可怕,所以我們要正視這件事。

你對於超時工作有沒有什麼看法?你又對於人類機器化的趨勢有什麼感覺?歡迎留言討論。

不要忘了要subscribe我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