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五十九):下班後的忙碌

前幾天與好友共聚一堂閑談玩樂,說到工作時,朋友說平日自己十分忙碌,因此每天也要準時離開。我問他平時要忙什麼?讀書?還是其他事情,他說他每天也會相約朋友到康文暑的球場打波。

我當下有點反應不來,心想:「他說的忙難度就是這些下班後的娛樂?」不用一秒,我便開始自責:我竟然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朋友正是一個好好的、勇訴追求work life balance的模範朋友,相反過了這麼多年後,我仍然是那個人生只有不停地工作的香港人?
我的朋友表示,他每星期會抽出三、四天的時間,在下班後與朋友打波,因此如非必要,他不會超時工作。一方面,我十分佩服他在一天辛勞的工作後,仍然願意拖著疲憊的身軀去運動,這是重視身體健康的人的行為;另一方面,我十分佩服他勇於向超時工作say NO的態度。雖然他與我實屬不同的行業,但我確信在香港大部分的行業也有不同程度的超時工作的需要,而他竟然難得地堅持每天不OT。
這令我想起了歐洲人的工作環境:他們有立法最高工時,每星期不能工作多於某個小時,不然便會犯法;同時,他們大部分人的思想也趨向跟從work life balance,除非是十分緊急的工作,他們也不會因為工作而犧牲工作以外的時間。
香港現在並沒有最高工時的條例,但我想即使是有的話,在短時間內那種超時工作的工作生態是不會有大轉變的,我認為這是因為心態問題:作為老闆,我們習慣了為了賺更多的錢、有更好的發展而不斷壓迫員工,使他們在不合理的時間裡完成大量工作;作為打工仔,我們也習慣了抱著「不在年青時努力、更待何時?」的思想工作,每次當收到上司的order,我們不會去想合理與否,只專心致志地完成工作,結果在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已經失去寶貴的私人時間。
作為過來人,我認為很多時的超時工作的心態也因為習慣:這種習慣已經成為我們的comfort zone,即使我們時刻也想逃離辛苦的工作環境,但我們卻總會因為適應了這種環境而下意識地不主動離開這些環境。我想,我們必須要先認真地正視超時工作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才能真正地好好準備自己,迎接將來可能出現的最高工時的法例。
我們要認真思考,在超時工作的同時,我們究竟犧牲了什麼?我們犧牲了珍貴的私人時間,犧牲了與家人朋友共聚的時光,犧牲了自我思考、探索的空間,犧牲了解世界、欣賞世界的機會,犧牲了健康,犧牲了尋找屬於我們人生的意義的機會。
我想,我們應該時刻向自己提問:「究竟我們想在數十年的短暫人生中做到什麼?」
歡迎留言討論你的想法!不要忘了subscribe我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