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到了暑假的尾聲時,精彩的電影才陸續上映。在過去的週末,我便看了印度電影《打死不離3父女》。
這是套有關摔跤的電影。電影的主角曾經是全國摔跤冠軍,只因生不逢時,那時的全國冠軍只贏得名譽而非金錢。為了生活,他只好把他的夢想:成為世界冠軍,為國增光,擱在一旁。他把這夢想記托在自己的後代,卻天意弄人地接連誕下女嬰。主角眼見自己的夢想可能永遠也無法實現之時,他忽然發現自己的兩位女兒有摔跤的天份,於是把心一橫,將畢生所學的全部教給兩位女兒。
這裡不準備談及父權和印度嚴重重男輕女的文化,因為當中涉及太多外國人不了解的因素。我這次會集中說說電影中的兩個元素:努力和迷失。
以下將有少量劇透!
兩位女兒因為一次被其他男生欺負、結果把對方打至臉腫,被主角發現他們的摔跤天份,於是以一年為期,以地獄式的訓練培訓女兒。她們每天也要五時起床跑步,鍛練身體和學習摔跤技巧,不能有任何其他工作和娛樂(學習除外),也不能吃任何喜愛的零食和辣的食物。在不斷努力下,她們的摔跤技術不斷提升,最後在第一次與男生比拼摔跤時以些微之差輸給對手,但已令觀眾們看得目瞪口呆。
由於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這個敍述比起任何其他的故事更有說服力地說明,天份是重要,但往往努力才是重中之重。只要我們專心做一件事,努力不懈,我們將能有所成就。
我覺得這種想法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培育下一代之時。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很多在小學和中學學習的東西,在大學或者往後的人生都用不著?為什麼我們總會在自己進入社會工作的一刻意識到,自己原來仍然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但是我們已經過了學習速度最快的時候,而且我們也因為成長環境和曾經學過的可能是曾誤的智識,影響我們的學習。
我的想法是,我們為何不能從小開始學習人生必須要學會的事情,或者培養的習慣?想像一下,
1. 如果我們自幼已被強迫做運動,我們將會培養每天運動的習慣,那便會令大部分的人也有一副強壯的身體,而不用在年老時才發現身體太瘦弱;
2. 如果我們自幼被逼進食健康的食物,每天吸收適量的營養,我們便能取得健康的身體,不用到身體出毛病才懂得控制飲食;
3. 如果我們自幼便懂得理財之道,知道正確的投資將會令我們不用擔心退休後的生活,也知道正確使用金錢的態度,我們便能非盡量避免遇上財困;
4. 如果我們自幼便被教授要怎樣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有什麼說話可以說有什麼不能說,我們能盡量避免在社會工作時遇到與人相處的難題。
當然,在其他時間我們可以學習一般的科目,例如中、英、數、社、科、健、通識,但比重將會有所調整,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些知識(除了語言)在人生的中段和後段也用不著,例如知道牛頓第三定律不會幫助我們生活。(當然,如果打算在大學或進入社會工作時做相關的行業,我們則需要這些知識,因此我說我們也要學習,但是在年紀漸長時才將學習相關知識的比例增加。)
正正是因為我們很多時也在進入社會時才真正接觸和學習這些東西,我們只能透過不斷的失誤與犯錯來學習,但這些花在失誤與犯錯卻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這次先說到這裡,明天再繼續另一個話題:迷失。
您對於自小的學習有沒有什麼想法?歡迎您留言討論!
不要忘了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