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裡,改變是時刻都會發生的事情。如果我們不去適應這些改變,我們將會被淘汰。
我十分認同這種想法,因為世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改變:不論是有機物如我們的性格、年紀、身體狀況,還是無機物如建築物、名貴跑車等。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太執著於社會的改變,自以為自己看透了社會的改變,於是不停地改變,結果苦了別人也苦了自己。
最近看到了一篇討論大台踩過界收視不高的原因。該文的作者指出,踩過界的質素其實相當高,而且演員的演技也不遑多讓。該片在內地成功取得「2017金骨朵網絡影視盛典」的「年度十大精品網絡劇」。雖然不知道該獎項的認受性,但內地累積5日網上點擊逾3500萬卻是不爭的事實,足以證明該劇的高質素。
可是,該劇在香港的收視始終是徘徊在20頭的水平,這實在令人失望。當然,近年港人網上看劇的習慣令傳統計算收視的方法會拉低所得出來的數字(不用電視機看電視,自己影響傳統收視計出來的數字),而且該劇一早已在內地播出,有些人已經看了,自然會影響收看人數。但我今次最想說的是該文的作者的另一個觀點:該劇收視低因為放錯了播放時段。
該作者說出了近年大台的失敗之一:不停地改變劇集的播放時間,期望會追上社會看電視劇的習慣,於是不停地改變播放策略:一時在星期六、日播放另一套劇集(例如今次《踩過界》),一時一連七天播放同一劇集(例如之前的《潮流教主》),一時只在星期六或日播放(例如緊接《踩過界》播放的《雜警奇兵》),一時奇怪地星期一至三播這套、星期四至日播另一套(例如今次《同盟》和《踩過界》的結局篇)。這樣做美其名是為了適應/找出現時觀眾的看劇習慣,說穿了就是沒有頭緒卻又要找到改善收視的做法,結果無章法地出牌,影響了整個策略。
當然,市場不斷在變化,公司們按以往的策略行事也未必取得成果,有時可能要用出其不意的方法取得成績,但是這次大台的播劇策略卻令我覺得他失去方向。
同樣地,有些公司也以適應改變作為旗號,不停地作出改變:這一刻說了按著ABC的次序做事,下一刻就按著DEF的次序做事,永遠找不到一個穩定的方法。在客人的角度可能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們也是購買同樣的產品或服務,但對員工的影響便十分巨大,因為他們不知何時要用何種方法去完成手上的工作,同時做到公司訂下的KPI。
雖知道要成功適應變化,其基石必須要打得好,並在基石之上進行變化,才能令員工工作順利,客人亦不會受影響而適應不了。為求適應市場改變而不斷改變自身的所有行為將會導致失去方向而取得失敗。
你對以上觀點有何意見?不妨留言討論!不要忘了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