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六十八):擁抱渴求

直到我在年多前願意每個月付HKD 78的月費使用Netflix,而不是找其他「免費」的途徑看外國電視劇和電影;直到我願意付一年的年費來閱讀Times和Harvard Business Review,而不是到圖書館借閱舊版本;直到我開始維持每年去兩次短旅行來散心(當然不會花費太多),而不是終日待在家裡休息,我根本沒有留意到我開始轉變:變得更願意花錢來獲得更多。

最近我看了Ramit的一篇關於擁抱自己的渴求的文章。他留意到,我們不知在何時開始說服了自己,渴求更多是錯誤的,我們必須要渴求更少,因為每一樣東西,世上總會有它的替代品,而且獲得的代價更少。那麼,為何我們要說花更多代價來獲得它?何不努力找出一些付出更少的方法來獲得某東西?
例如,同樣是一件衣服,為何我們要花HKD 1,000來購買在其他地方可能只賣HKD 100的複製品?同樣是聽音樂,為何我們要花數十元的月費使用spotify而不去找「其他途徑」來聽音樂?同樣是吃飯,為何我們要花HKD 1,000來享用高級法國菜,而不是HKD 30一個飯盒,即使後者可能更加飽肚?這是因為,我們渴望更多:渴望得到更多滿足,例如享受,或者更多的時間(而非為了找到更便宜的替代品而花時間搜尋),而不再是純粹滿足日常需要。
對他來說,這種思維是令我們努力去賺取更多的動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負擔各種開支。
作為一位會計師,我當然自然而然地對每一筆開支都採取緊慎的態度,絕不會為了一時的滿足而胡亂花錢。但是,除了是因為心態,更大的原因是關於收入:不多的收入令我總會深思每一筆花費的必要性,重要的/變相有賺的我才會願意付。
我並不是沒有像Ramit那樣思考,但礙於現實,我不得不低頭。但是,我絕對認同Ramit的想法,特別是在進入社會工作後,那些壓力與疲勞,以及逐漸增加的責任都會令人變得更加無力,希望以獲得更多來填補那無力感。
我相信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出路:不再因為微薄的收入而限制自己的渴求,到數十年後眼看自己快要離開世界,才驚覺自己原來已錯過了很多東西。
我絕對不是說我們要在沒有能力享受的時候也要充大頭鬼,而是我們必須要轉換一下心態,不要只在節省開支方面著手來增加收入和享受,而是不停地想如何能增加收入,以做到我們一直想做卻未能做到的事,獲得更多。
當心態轉換成功後,我們的行為才會跟著做,我們才會真正地行動以求獲得更多。
歡迎各位留言討論以上觀點!不要忘了要subscribe我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