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六十):失敗課程

美國有學校舉行一個名為「Falling Well」的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如何接受失敗和面對挫折。我認為課程的原意是好的,但效果如何卻是令人疑惑。

我認為,如果不是在一個真正面對失敗的情況下學習接受失敗,那學習到的只不過是理論。
例如課程中可能會包括的失敗有:考試失敗、失學失敗、功課取得低分等,當然同學們在事前曾經練習過接受以上失敗,到真的面對這些失敗時,他們會懂得調整心態,但他們很快便察覺到,之前的練習和真實的失敗是兩回事,無論是個人感受還是實際影響。那些事前準備備、練習和體會,到頭來可能用處不大。
即使有以上的看法,我也覺得這個「Falling Well」的點子很有趣也很有用。我想,只要找到對的方法,這種課程的結果將會比想像來得更實用,而且將會大受歡迎。
那要怎樣做才可以達到學習真正面對失敗的效果?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課程必須要拋棄任何有關接受失敗或面對挫折的字眼,即使真正的目的是這樣。因為人的心理很奇怪,如果白紙黑字地寫明課程是學習接受失敗,那麼即使課程設計得如何真實,同學也感受不了真實感:因為在現實中失敗的來臨是不會預先通知的。結果,參加課程的學生可能以玩樂或者一試無妨的心態上課。
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那些課程可以以「十分嚴格的指導」作為焦點,並以一些同學或老師的評價去暗示那些課程將能帶給同學面對失敗的機會,那同學們將會以認真的態度面對課程。
那些課程必須要有一位十分嚴格的導師,設計一系列十分困難的必修課題,好讓同學為了畢業,必須修讀那些課程並取得合格的分數。同時,課程必須是小班教學,令每一位同學在課程的進行中都有多於一次的機會參與互動(以及接受挫折),也令校方能安排數位合資格的心理咨詢人士、輔導員或社工在每一堂完結後,花20至30分鐘one-on-one地與同學進行對話,並指導他們如何面對過去一堂的失敗。我想這樣的話效果必然能夠彰顯。
課程的程度可以分成數級:最基礎的課程為面對學校的考試失敗,因此課程的設計可以是一般的學校學習,但程度可能是較為艱深一些(但不能太深奧,不然同學會很快放棄),而且考試取分困難;而較為高階的課程可以是圍繞人生的失敗,例如有關工作(課程被設計成互相合作完成一個project,當中導師扮演難頂的boss,並找一兩位助教做壞破壞)、面試(課課被設計成入學要求高,不不停地進行面試,而在面試過程中不斷考驗學生,最後完成最後面試之後便完成課程)、人際關係(課程被設計成只有合作才能完成功課,並在每一組安排助教作為性格獨特的人,影響工作進度)等。
要注意的是,導師和助教必須不能為了為難同學而行動,而是必須是有理由地進行為難,例如助教不能毫無理由地拒絕工作,而必須是因為工作太忙幫不了手;導師不能為鬧而鬧,而必須設計作課程太難而同學做不到成果,結果導師要大罵一頓。這樣的話,課程的真實感才能呈現在同學眼前,而他們才會認真感受失敗。
最後就是要在課程前簽保密協議,或每年只開課兩、三次來減少課程內容被洩漏的風險。
當然,課程的設計將會面臨更大的考驗,例如同學的家長的回響等,但我在此只是無聊幻想一下,細節則讓真正想開辦這類課程的人去想吧!
歡迎留言討論!不要忘了subscribe我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