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七十八):觀眾的影響力

今早留意到Yahoo!有一則是關於林鄭的施政報告有關增加綠置居的數量的新聞,那是出自東方日報。新聞的標題指責政府強迫市民買樓,因為增加了綠置居的數量而非公屋的數量。

我一向也不談政治,因為自知沒能耐,所以這次我也不是討論該政策的好與壞,而是想討論一下這則新聞的標題。那確實是令人一看便想按下連結,看看是什麼一回事,但看完整篇文章後,我覺得整篇文章就像為反而反?因為我實在是愚蠢得看不出政府哪裡有逼人買樓?我想只有真正買得起樓的人才能成功買樓,不是嗎?而且當公屋的富戶買入綠置居,公屋的流轉速度便能加快?
之後我看一看留言,有二百多個,大部分也是在責罵新聞的作者為反而反的心態。我想,有時候為了令某一則新聞的點擊率增加,很多新聞(甚至是非新聞的文章)也總會在標題/文章的主題上上加入了很多具爭議性、或者能引起讀者興趣的元素。這是Marketing Strategy我是懂的,只是他們這樣做其實某程度上也反映出讀書的想法:他們只會寫讀者想看的。
這令我想起近年的英雄電影,加入了愈來愈多搞笑的成分。這種英雄主義與搞笑的crossover,觀眾看來非常受落,令Marvel電影成功大賺,很多演員也希望摻一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反觀當DC以陰沉的手法說故事,觀眾卻不太接受(我一直也相信不是陰沉主題的錯,而是導演的說故事功力不足所致),結果在新的Justice League預告裡我們看到了更多搞笑的橋段。
這正正說明了,觀眾/讀者的想法,往往是影響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令我想起了漫畫《爆漫》中的其中一位作者,他想到了以讀者的反應作為主要考慮因素,以讀者的反應作決定漫畫的故事發展。而且,他還請來很多資深讀者參與漫畫的創作,希望以他們的「專業」意見(在我看來只是看漫畫的年資較多,很難稱得上為專業?)來吸引讀者。這種做法最後當然是失敗了,因為作者指出這種做法將會令作品變得不倫不類。
但是,如果使用同樣的手法,同樣的結局也會出現在現實生活裡?我有點懷疑,特別是在這個觀眾主導的世界裡。
我認為,世界上只會有愈來愈多以偏向觀眾意見和想法的作品面世,不管是嚴肅的新聞報導,還是其他不同的故事創作。是好是壞我確實實沒有能力去定論,但我確信這將會影響到不同作品的公信力/原創性。
正如現在的iphone和android手機一樣,在我看來分別不大,沒有哪一邊有領先的特點。
以上只是小弟有限度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不要忘了subscribe我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