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八十二):愛分享

在社會工作時間長了,便留意到每一間公司都會有不同個性的人,並且能大致上分成以下兩種人:願意分享私生活的和不願意的人。

有些人十分熱情,即使是剛剛加入,他們也會十分熱衷於在茶餘飯後時談及自己的私生活,例如最近做了什麼事、伴侶及子女的近況、自己對某事物的看法等等。彷彿,他們對別人毫無介心,把自己的內在毫無保留地展示給別人。
相反,有一些人十分自我保護,對於工作和私生活的界線看得很重。平時當然會把精神集中在工作之上,只要是有關工作而且不是敏感資料,他也會願意透露。而且,他們也間中問一下其他人的近況。可是,當話題開始涉及他們的私生活,他們便會立即把嘴縫起,不會吐出一個字。對於這些同事,我們不會知道他們的生活興趣、結婚狀況、當日心情等等,就好像是一個機械人一般的存在。
如果本身是第一類人的話,同事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很融洽,這是無容置疑的事。但是,這是否代表第一類人比第二類人好?這一點我會有所保留。
我想,第一類人之所以會如此願意透露自己的事情,除了是因爲自身的性格之外,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希望藉著分享自己的事情來建立關係,讓對方也十分自願地分享自己。這種雙向的分享關係將會令雙方的關係變得更緊密,對工作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
但是,當這種有如朋友的關係開始萌牙,沒事由自可,一有事情發生,其中一方必然會期望這份友好的關係能在某程度低下發揮作用,減低事情的影響,但這卻有可能令當事人面對兩難的局面。
例如A做錯了事,如被別人發現的話將會影響某些管理層的商業決定,最壞的情況是會令公司蝕錢。A與B的關係良好,B無意中發現了A的犯錯,B這時候應該要為A保留秘密,以維持這程友好關係的狀況,還是應該告訴上級同事,令事情在還未發展不可挽回的情況之前被順利處理?但是,這樣做的話將會被A討厭。
假如A與B只是同事的關係,所有聯繫也是關於工作,那結果可能會不同:B不用擔心與A的關係惡化,因為一開始也就只有工作伙伴的關係。即使雙方的關係因為揭發犯錯而變差了,對雙方而言也沒有什麼損失,只是不再願意聯絡某一位同事而己。
當然,如果整間公司的同事也是第二類人,不說這對工作有好大好處,說穿了就是一堆機械人在共事,毫不涉及感情。但是,生活從來都不是只有理性,很多時也會涉及感性。當某一刻出現了要用感性來處理的事情,例如挽留某有能力的同事,或者讓同事自願與公司共度難關,第一類同事的存在將會帶來極大的幫助。
不管如何,對於新加入公司的人來說,他們要切法找出身邊共事的同事究竟是哪一類人,並且以相應的態度處理雙方的關係,不然他們將不能好好地融入團隊之中。
以上時小弟的有限見解,歡迎各位留言討論!不要忘了要subscribe我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