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最多人討論的其中一個題目就是上車:不論你是剛畢業進入社會的大學生,還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打工仔;不論你目前仍然單身,還是打算與愛人共諧連理;不論你是你父母有沒有能力幫你付首期,你也會主動留意買樓的問題。
你會開始留意哪裡的盤比較平宜,哪裡的性價比較高,哪裡比較住的舒服方便,哪裡的校網較好等等,但是,目前的樓價總會令你卻步,即使你已經儲了足夠的首期,或者你的父母已為你準備好了,你依然擔心現在上車會否買貴了?
可是,你仍記得同樣的想法也出浮現在數年前的你的腦袋裡,而現在回望過去,你便開始後悔為何那時候樓價比較便宜的時候你沒有出擊,結果數年後樓價上升了數十個百分比。思前想後之後,你終於決定不再等候,現在立即上車。
你並不孤獨,因為不止你一個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們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讓我們問一問自己,究竟是什麼因素令我們在當前樓價高企的時候仍然打算上車?是因為我們即將要結婚了,必須找到一個婚後的住處?因為我們與家人的關係不好,希望搬出去住了卻不必要的爭吵?因為我們仍然相信投資樓市的回報仍然很高?還是因為我們仍然很傳統地希望自己的手執磚頭過活?
這些都是原因,但我相信並不是主因;主因是,因為我們都害怕不承擔不上車的風險。
昨天我看了盛滙商機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李根興博士的一段片段。他在片中介紹了最近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 Thaler 的一個理論:Willingness to pay和Willingness to accept。有興趣的人可以到他的facebook page看看這段片。李博士在片中簡單解釋了什麼是Willingness to pay和Willingness to accept,指出每一個客人在下購物決定前,總會想究竟自己將會失去什麼(Willingness to pay)和將會獲得什麼(Willingness to accept),而這兩方面的比重將會決定客人最後是否購物。
通過一連串的實驗,Richard Thaler 找出了當一般人關心Willingness to pay較多時,他們會願意付出更多來獲取某東西。這是因為人的天性是,當我們一直也沒有某東西,在餘下的人生都沒有,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之當我們曾經擁有某事物,我們便不願意失去它。
李博士在片末指出這能被應用在做生意方面:如果我們能令對方在購物時想他們將會失去什麼,他們將會更願意地付出金錢。
這就是我這篇文章的題目的意思:我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別人思想負面,擔心會失去我們。
正如文初的例子,地產商成功令我們相信不上車所失去的將會更大,令我們在樓價高企的情況下仍然不顧一切地買樓。做生意如此,在職場當打工仔亦然。
在職場上,別人擔心我們提出請辭後會影響公司運作,因此主動提高薪水挽留;別人擔心我們繼續做下層的工作會浪費了我們的才能和降低公司的營運效率,因此主動升職和給予高層工作的機會;別人擔心我們因為工作太多而經常犯錯,因此願意安排額外的人手。
看來,失去的可怕比獲取的喜悅更能推動人類?
歡迎留言討論!不要忘了要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