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九十三):一小時定律

剛看到一篇頗有趣的文章,內容是關於一個名為「一小時法則」的東西。作者指出,富人/成功的人一般會有一個習慣,就是每一天都會抽至少一小時的時間來做一些有生產力的活動,例如閱讀、寫作、做運動等。

他們甚少會花時間在娛樂之上,總認為這些事情都是浪費時間的。文中舉出了名人的習慣,例如Bill Gate和Warren Buffett,他們都會花很多時間閱讀,每天都會學到很多新知識。
勉強來說,我每天都會花約一個小時寫Blog,我想我已經慢慢地走上成功人士的路了(笑)。
其實什麼「一小時法則」只是名稱而已,叫什麼也行,關鍵是背後的理念。作者認為,人們取得成功不僅僅是因為父母有錢,或者純粹好運,而是有一些更人為的原因。正正是因為他們當初做了某些行為,他們取得成功;正正因為他們持續在做了某些行為而不半途而廢,他們的成功維持至今。作者認為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如果我們也跟著做那些事情,那我們也將會有取得成功的入場券。
問題就是,那些事情究就是什麼事情?作者沒有懸念地指出,那些事情就是所有能提升生產力的事情,我想這泛指學習。的確,知識能改變命運,很多父母並不富有的人,因為自身的能力和對知識的飢渴而取得成功。這類人並不多,而且在我們的人生中可能一個也找不到,但這並不能忘記這類人的存在。
但是,我認為這文章太偏重了知識學習方面,忘記了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是因為他們做了有生產力的事情,他們還有著另一個成功的元素:人脈。
文章指出成功的人不會花時間去娛樂或上網,暗指這些事情沒有生產力。但是,人脈的建立往往就在這些地方。當然,取得成功的人不需要主動應酬別人,也有很多人主動來幫忙他們,而他們也能選擇究竟應不應該花時間在某人身上。簡單來說,他們就是有選擇的權利。可是,大部分人在別人眼裡也是無名小卒,好運的話可能會遇上伯樂,不好運的話他們只能默默地付出,卻得不到夢想的回報。
他們欠的其實只是一些能證明自己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往往就是來自自身的人脈之上,而這些人脈往往是從那些娛樂、互聯網上建立的。你可能在朋友的派對上遇到將來的生意伙伴,也可能在某成功人士的facebook留言後獲得他們的賞識及認同。因此,這些看似不太有生產力的活動,其為我們帶來的影響可以是很大的。
當然,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扣除了工作、睡覺和陪伴家人的時間後,我們所餘下的時間並不多,很多時候也是要作出取捨。畢竟成功非易事,我們只有不停地作出選擇,見步行步。
以上為小弟的一點想法,歡迎各位留言討論,也不要忘記subscribe我啊!

Leave a Reply